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2009-03-01 10:09:17)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大家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他在教育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

2.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中,孔子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                     
   
孔子所说的"",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与主观的""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主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改过迁善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

孔子提出:"既往不咎",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

4、身体力行                      
    
孔子强调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孔子认为"言必言,行必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                
                                          2009年2月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