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10-10-21 22:14:4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http://s8/bmiddle/5ec047d3g93572eca8187&690

http://s15/bmiddle/5ec047d3g93572d8a18ee&690



http://s3/bmiddle/5ec047d3g93572f449c62&690

温州实验中学  张成瑶

【反思】   通过组内四次试课录播、评课,不仅使执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得以提高,全组参与的其他7位观察老师也是受益匪浅。大家基本达成如下共识: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了解学生

1、           了解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的真实认知水平:

有句话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任何一个活动、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每次为活动提出的问题等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第二次的录像课,执教老师的活动环节设计就明显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尽管她精心设计,企图引导学生用四组不同方法(从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等角度)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浮力,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构思很不错,但却不实际。不在学生“跳一跳,抓得到”的“最近发展区”内,导致活动很难真正实施,不少学生合作组面对实验器材竟素手无策。从前几次录像课可见,执教老师曾一直试着想引导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希望由学生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相等”,已达到在思维层面上能更高层次地启发、构建原理的过程。结果多次课例的事实证明有关“阿基米德原理”并不是能用几句话就能引导学生去生成探究的问题。通过反复查资料、思考、试课及和小组老师探讨,最后还是得出超佩服阿基米德,不愧为科学家,他的原理更多地是来自于灵感,来自于常年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淀。而不能仅用几句话或一堂课就能使学生生成并解决如此有难度的探究问题。所以,当阿基米德原理的体验活动在一步步向学生的认知能力靠近时,发现还是定位在“验证原理”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更切实际,更符合当前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并不是一味追求课的深度和广度就一定会上出一节好课,寻找适合你自己的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关键。

2、           了解学生合作活动的真正合作意义:

让学生动手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同时收获成功。用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在做中学”来体验科学,从而感悟和理解科学原理。“阿原理”给学生呈现的不仅仅是原理的结论和结论的记忆,这不是我们科学教学希望培养的方向。学生在很难去构建其猜想过程的同时,至少也要体验它、设计验证它。从此次参与完整活动的老师反馈来看,只要通过学生切身体验过的知识比传统的讲授、演示等教学方法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情绪要积极得多。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同时让学生收获成功,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并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从生活细微中获得启示的能力。学生学习《科学》课本的知识,从老师那里获得间接经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显然不及直接经验来得扎实。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实验活动和设计正是典型的、简约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这样的活动花出去的是“时间”,收获的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另外,从实验活动人数的问题,进过四次录像课比较参照,四人合作比较两人的效果明显要好,尤其是阿基米德原理,难度大,2个学生缺乏足够的讨论人手,反而在不太理解实验时无从下手。在四人合作基础上,执教老师要做到能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就尽量让学生观察;能尽量让学生思考的,就尽量让学生思考;能尽量让学生表达的,就尽量让学生表达;能尽量让学生总结的,就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在合作中四人小组更易闪现火花!

3、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本知识点的知识现状:

个别听课老师对执教老师的“神速”引题提出质疑(学生能否接受)。事实上从几次试课及课前的调查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浮力”已有相当的认识,据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素平老师做过的一项调查,儿童基本能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作出正确判断。可以说,沉浮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儿童不难理解。但儿童对使用“浮力”概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儿童在一定情境下会使用“浮力”这个词,但这个词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指物体本身有浮力(把浮力作为物体的一种属性),一种是水的浮力,还有一种是空气的浮力······既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故在快速导入课题时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使得这节课节奏紧凑、效率明显提高。再则,依据常规教学惯例,在“称量法测浮力”之前,往往教师会先教浮力概念,以演示“手托弹簧下重物”引导并为“称量法”做铺垫。但学生的知识现状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或因已预习或因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很容易设计“称量法测浮力”。所以,根本无需为其考虑铺垫,倒是在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完“称量法测浮力”之后,再利用“称量法测浮力”的体验活动来概括出“浮力概念”更适合学生的知识构建。

4、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

在没有此次活动前,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对要求能力较低、大家都能做的活动兴趣才会更大(如“称量法测浮力”活动)。但经过四次四个班的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是学困生、中等生还是学优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竟几乎百分百指向“阿原理”活动。试想,这么一个让学生“心动”却不“行动”的活动,就仅限于教师演示,岂不会使学生对科学学科学习的期望值大大降低,学习的内动力显著下降嘛?我们教师的责任不就在于了解学生的期望值,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肯定和激励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吗?于此同时,在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中,更易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激发课堂活动创新的关键----改进实验

1、改进实验从改进实验器材入手

实验活动是科学课堂的生命,离开了实验,一节科学课就好比植物只在生长却从不开花结果般。正如前面提到的,学生对科学课的期望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实验活动上的,而对已有的实验器材的改进使之更适合于学生活动是本次课研的又一开发。根据前几次老师听课记录的反馈,实验室原有教师演示实验器材中“重物”及配套的小桶不合适给学生课内活动使用。一则原来仅满足于教师演示,改为学生用不够,结果前两次试课东拼西凑。二则重物还是太小太轻,有悬浮倾向,又恰好与轻质小桶体积一致(配套的),学生实验的效果不好。三则教材原来的设计是前面用矿泉水瓶做“上浮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实验,后面“称量法测浮力”、“阿原理”又改其它重物。虽然也很生活化,但前后的实验器材,显得很杂很多。能否寻找一种物体代替,既能做漂浮,又能做下沉的?

 (如图)

    于是就有了实验器材的改进----用空心塑料彩球+橡皮泥代替。空心塑料彩球在完成漂浮实验后,打开在其中放入橡皮泥做“称量法测浮力”、“阿原理”,这样会使整节课的三个实验活动的整体性更强。同时,还能在增加“浮力方向”的演示实验个统一一致性。如图,自制的轻质小桶(饮料瓶改装),其体积远大于加了橡皮泥的彩球重物,替代原塑料桶,为实验增加难度,避开偶然性。此外,利用放入空心彩球中橡皮泥的量来控制浮沉、解释农民选种(彩球当种子的种皮)等,为第二、三课时的实验和分析也起到连贯、直观的作用。

2、改进实验从改进实验设计着眼

“浮力的方向”一直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们可以对静止物体二力平衡受力分析,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难点,但一直以来缺乏实验的证明。设计这一演示实验也是本次课研的一处小小创新。如图,曾在第一次试课中引发质疑。

 

 (未完待续)

 

 

 

最后,引用一位本次全程观察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痛苦’有多深,收获就有多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