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绘画艺术:襄垣炕围画

(2009-08-29 23:22:55)
标签:

襄垣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绘画艺术

坑围画

民间艺人

杂谈

分类: 民间工艺

 

    襄垣炕围画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全套型”组合式炕围画,在绘画内容上一般选择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形式上仿壁画绘法,风格上具有建筑彩绘画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垣炕围画流传于襄垣县北半部的虒亭、下梁、王村一带,其绘画内容题材广泛,过去大多与传统礼教结缘,反映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耕读传家等内容,如桃园结义、苏武牧羊、二十四孝,也有松鹤延年、三星高照等祈福图,嫦娥奔月、莺莺听琴、梁祝姻缘的姻缘图,以及山水风光、花草鱼虫等。

    襄垣炕围画是一种长期植根于民间,依附建筑居室实物的实用艺术形式。唐宋以后,居室艺术装饰逐渐普遍化,炕围画因其经济简便、实用美观,能有效满足普通民众的居室装饰需求应运而生。襄垣炕围画在宋代已有雏形,金元两代,壁画艺术在山西境内盛行,对其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迟至元代前后襄垣地区就有炕围画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出现,至明清时已逐步走向成熟,影响及应用日益广泛,凡新建住宅、结婚嫁娶、旧房翻新等都少不了炕围画。

    明末清初有郝允中、苗滋荣、王锡聪,民国年间有王之采、连巨先、连根、李一平等知名艺人活跃于民间,对周边地区的炕围画风格、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解放后,炕围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文革前后,大部分村寨都有炕围画。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土炕、窑洞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炕围画也日益衰落。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襄垣县人民政府加大收集、整理、保护力度,成立了“襄垣炕围画研究会”,县文化馆也组建了专门队伍负责抢救保护工作。

    襄垣炕围画的制作具有一定的程式与技巧,包括选料、泥墙、裱糊、刷底、雷平打腻、托花拓样、绘制着色、刮矾、上漆等工序。

    襄垣炕围画的材料有:矿物颜料、植物颜料、油料、纸张。其中矿物颜料有洋兰、毛绿、诸石、西丹等,植物颜料有品黄、大红、桃红,油料有桐油、土漆、清油,纸张有白麻纸、火棉纸、宣纸等,其他材料有白土、水胶、白矾等。襄垣炕围画的工具包括草刷、擂石、栓(上土漆专用)、各种板笔、毛笔、粉线、曲尺、直尺、软尺、专用裁刀、香头、柳碳条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