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节选)

(2010-06-30 19:43:27)
标签:

葬花词

读西厢

西厢记

黛玉

杂谈

原文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庚辰侧:入正文方不牵强。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庚辰夹:妙法,必云不大喜看。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庚辰夹:却一喜便总不忘,方见契得紧。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玉听了,到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庚辰眉: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恰当之极!己卯冬。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庚辰侧:非不及钗,系不曾于杂学上用意也。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庚辰侧:将进门便是知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庚辰回后:前以《会真记》文,后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诗词,总是争于令颦儿种病根也。看其一路不迹不离,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技难持,况瘦怯怯之弱女乎!

 

(上文引自庚辰本《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脂批引自《红楼梦脂评校录》,朱一玄,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一版

 

 

 

 

作品赏析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连于宝黛读西厢,意蕴非凡,以为妙绝。然而我却以为,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处不能比肩宝黛读西厢,但作为林黛玉心境的转折之处,在全书中很是关键。当然红楼梦不单单在情节环环紧扣,伏脉千里。细腻的描写手法也总是令人心折不已。在黛玉听曲这一段曹公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因而,在下文里,我就想情节和描写这两个方面对此处进行赏析。

从全书的关节来看,此处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而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这样的情怀,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

“(黛玉)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这戏词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心里。“你在幽闺自怜”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是“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每一个不能寐的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大观园众女儿无法挽回的青春。因而可以说若无此处听曲,便无下处葬花之词。从读西厢牡丹亭悲唱葬花词,层层推进,黛玉对命运的认识一步一步清晰起来于花柳繁华之时的唱出的悲歌,哀乐相照,往往更令人痛心疾首

从描写的方面来赏析,这段文字以“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引出下文。这里有夹批说“妙法,必云不大喜看”,其实这正是欲扬先抑的起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艺术欣赏者的黛玉,对于《牡丹亭》并没有一个明确而成熟的期待视野。下文道“偶然两句吹到耳内”,黛玉只不过“感慨缠绵”,留步细听而已。当听到良辰美景一处,渐渐“点头自叹”、“心下自思”,脂批在这里有云“将进门便是知音”,可见黛玉已然入境。待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动神摇”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这已经是艺术欣赏的高潮。脂批评道:“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黛玉和杜丽娘身世相仿,伤春的情感相通,对美好的青春都有惋惜,对爱情都有渴望,这正是绝佳的共鸣。然而作者并没有在此停笔。若是普通人,到这里不过尔尔,然而林黛玉自然是个艺术修养很高的女子,她联想到唐代崔涂的《旅怀》,南唐李煜的《浪淘沙》,又兼方才看到《西厢记》中的句子,“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把共鸣推到了极致。从开始的“感慨缠绵”,到“点头自叹”再到“心痛神摇”、“如痴如醉”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种欣赏是十分主观的感悟,情感逐步渗入,最终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再联系到黛玉后来据此做出的葬花词,从欣赏到创作,这不就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吗?

由此再论意境上,王国维论元杂剧的意境时曾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若说红楼史上,宝琴抱梅湘云醉卧的画面令人魂牵梦萦,那么请试想,一位方处在最美好的青春之时的少女,如痴如醉坐于山石上听曲落泪,不也是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况且,庚辰本本回后有脂评道:“……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技难持,况瘦怯怯之弱女乎!”度黛玉听曲之情,观者亦不忍,这正是景情俱佳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