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节选)
(2010-06-30 19:43:27)
标签:
葬花词读西厢西厢记黛玉杂谈 |
原文
(上文引自庚辰本《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脂批引自《红楼梦脂评校录》,朱一玄,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一版)
作品赏析
从全书的关节来看,此处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而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这样的情怀,也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
“(黛玉)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这戏词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心里。“你在幽闺自怜”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是“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每一个不能寐的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大观园众女儿无法挽回的青春。因而可以说若无此处听曲,便无下处葬花之词。从读西厢,到赏牡丹亭,再到悲唱葬花词,层层推进,黛玉对命运的认识一步一步清晰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的唱出的悲歌,哀乐相照,往往更令人痛心疾首。
从描写的方面来赏析,这段文字以“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引出下文。这里有夹批说“妙法,必云不大喜看”,其实这正是欲扬先抑的起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艺术欣赏者的黛玉,对于《牡丹亭》并没有一个明确而成熟的期待视野。下文道“偶然两句吹到耳内”,黛玉只不过“感慨缠绵”,留步细听而已。当听到良辰美景一处,渐渐“点头自叹”、“心下自思”,脂批在这里有云“将进门便是知音”,可见黛玉已然入境。待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动神摇”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这已经是艺术欣赏的高潮。脂批评道:“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黛玉和杜丽娘身世相仿,伤春的情感相通,对美好的青春都有惋惜,对爱情都有渴望,这正是绝佳的共鸣。然而作者并没有在此停笔。若是普通人,到这里不过尔尔,然而林黛玉自然是个艺术修养很高的女子,她联想到唐代崔涂的《旅怀》,南唐李煜的《浪淘沙》,又兼方才看到《西厢记》中的句子,“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把共鸣推到了极致。从开始的“感慨缠绵”,到“点头自叹”再到“心痛神摇”、“如痴如醉”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种欣赏是十分主观的感悟,情感逐步渗入,最终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再联系到黛玉后来据此做出的葬花词,从欣赏到创作,这不就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吗?
由此再论意境上,王国维论元杂剧的意境时曾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若说红楼史上,宝琴抱梅,湘云醉卧的画面令人魂牵梦萦,那么请试想,一位方处在最美好的青春之时的少女,如痴如醉坐于山石上听曲落泪,不也是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况且,庚辰本本回后有脂评道:“……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技难持,况瘦怯怯之弱女乎!”度黛玉听曲之情,观者亦不忍,这正是景情俱佳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