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课教学反思
(2015-04-26 18:07:46)| 分类: 草堂学记 |
吟诵课教学反思
三四月所学內容: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賀知章《詠柳》、杜牧《清明》、孟浩然《春晓》、孟郊《游子吟》,及《对韵》“四支·一”、“五微·一”。
教学方式仍以带律动的吟诵为主。先读诵,再普通话吟诵,下一节课带入上海话文读音吟诵。律动吟诵之后,开学之初的几次课上,通常是学生“上台”自由吟诵展示,展示完画诗意画。后面的几次课,老师把所学的吟诵编进游戏中,全班一起边玩游戏边吟诵,游戏完,或者讲一个和所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者画画。
考虑到以后班级增多后,我不可能每个班级走场进晨圈带吟诵,本学期的晨圈中的吟诵复习取消了。而在我每周一节的自然课上,由节气诗吟诵作为课程的开始。
可能由于复习的减少,及上海话文读音的同时带入造成混淆,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及上学期。希望以后主班老师能学会吟诵,可以每天带孩子们吟诵。上海话文读音吟诵取消,等孩子们能认识诗歌文本后,再考虑带入。
总体而言,目前的吟诵课形式很简单,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也感觉轻松愉快。但吟诵课毕竟是一门新生的课,在公立学校中不多见,在华德福学校似乎还没有第二家独立设课的。从开学至今,我一直在学习、思考、探索着吟诵课的教法。
公立学校的方法大多是讲解诗歌,介绍诗歌格律知识及吟诵理论,同时吟诵。华德福学校一般都是在学到古诗时,主班老师带孩子一起吟诵,也会加入进晨圈中。公立学校的教法太过智性,不鲜活生动。华德福学校的做法更自然,但不够深入系统。
对吟诵课的反思,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需不需要独立设课?”在华德福课程体系中,主班老师带大时间段的主课,由其他老师上副课。副课之所以由其他老师带,我以为,一个原因是主班老师需要休息,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副课都比较专业。比如音乐、手工、中高年级的木工、金工、园艺农耕等,特别是国外华德福学校的优律诗美课,这些课程除了涉及理论学习外,更注重实践的操作,如果老师没有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实践和体悟,很难带出即深入又系统的课程。基于这样的考虑,吟诵课是否需要独立设课呢?
我认为,吟诵课可以独立设课,但并不一定必要。
在我当初开课的设想中,我是把吟诵课作为古诗文经典课来看待。吟诵只是教学的工具,是学习古诗文经典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不是吟诵本身,而是如何更好的把孩子带进古诗文经典的世界,让孩子们“知之”“好之”“乐之”,让古诗文经典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孩子们可诵、可吟、也可歌、可舞,高年级可品、可议,也可赋诗填词作文,也可披之管弦、书之翰墨、题之丹青……吟诵,是那样小而美的事物,它只是恢复了古诗文本然的声音面貌,很简单,也很美好。吟诵课的开展,应该是更加立体丰富的。
但是要真正上好古诗文经典课,即能带出它的真义,又能契合孩子的发展天性,让古诗文经典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到孩子,这并不容易。首先,老师要有古“文”修养。而传统读书人的养成,需要扎扎实实的经过“经史子集”的学习,不操切不躐等。经史为本,诗文为末。而今天我们要学“文”,先要能读懂文言文,接着老实读四书五经(原文及历代古注,而非现代解读本),以此为基础再学古诗文。其次,老师要知“行”合一。古人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行”不仅要合一,而且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传统的古诗文不仅仅是一篇篇美文,更是文人内在修养的流露,写作本身即是一种修身养性。如果老师自身没有修“行”的自觉和履践,则很难把古诗文经典带进孩子的心里。
这样的功夫,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除了闭门读圣贤书之外,还要在人伦日用间修炼。理想中的吟诵课老师,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古诗文经典、传统文化中,也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孩子诠释出古诗文经典的真义。而这,就是“吟诵课”可以称为“专业”的前提,可以独立设课的根本原因。
反观自己,我离一个理想的吟诵课老师还有很远的路。但我愿以孔子的话勉励自己:“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吾“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015.4.26
上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