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啊,那年代补锅人━━黑炭师傅

(2009-12-25 09:26:24)
标签:

黑炭

坩埚

铁水

补锅

风箱

吆喝声

记忆

杂谈

 

小时候,常听到手艺人走街串巷招徕生意的吆喝声:修雨伞、箍木桶、染衣裳、补锅补碗、磨剪子铲菜刀等,应有尽有。这些修补匠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吆喝声带着浓浓的乡音。这么多的修补手艺中最吸引我的是补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手艺人就是“黑炭师傅”。

“补锅!生铁补锅……”每当听到门外那浑厚的吆喝声,我和伙伴们就会急匆匆的跑出去,准是“黑炭师傅”又来了。他是一个四十几岁的汉子,挑着一副补锅担子,草帽下是一张饱经风霜的黑脸,眼睛大而有神,嘴唇特厚,说一口瓮声瓮气、带有异乡口音的桐城话。

没多久,一家主妇拎着一口黑乎乎铁锅,递给“黑炭师傅”说:“唉,‘锅肚脐’(锅底)有个小小沙眼,补一补要多少钱?”“黑炭师傅”接过铁锅,对着阳光一照说道:“嗨,你别看这是一个小沙眼洞,其实它的旁边都不行了,全要铲掉的……”谈妥价钱,生意成交。

“黑炭师傅”把铁锅倒扣在地上,用铲子剃除“沙子眼”周围的“锅墨灰”,随着黑粉末和铁锈纷纷落了一地,那主人称为“小沙眼”的漏洞扩大到黄豆粒大小到破口子。“黑炭师傅”把担子上的风箱放在一边,从另一头取下小炉子后,用风管把风箱与炉子连接好。擦一根火柴点燃柴草,先轻轻试着拉几下风箱拉杆,炉堂里扬起一阵带着微热的炉灰,气流急速从风箱冲着,倾刻间木柴冒着橙色火焰“呼呼”地燃烧起来,“啪的”一铲子乌亮焦炭压在火苗上。拉杆被急速拉动,炉膛里蓝色的火焰欢快的跳跃着。“黑炭师傅”又取出一块巴掌大的废锅铁片,用铁锤敲碎放入一只高约六七厘米、直径三四厘米被称为“小坩埚”的容器中。

坩埚被一把长柄钳子夹住放入熊熊烈火中。这时“黑炭师傅”拉风箱的动作好似二胡演奏家“长弓缓拉”一般,拉杆作大幅度缓慢的往返运动着。炉膛里的焦炭因炽热呈现白色,“呼呼”的热流慢慢熔化着碎铁片。趁这间隙,“黑炭师傅”从衣兜里掏出半截香烟,对着从炉中夹出红炭块,点燃后大口大口地吸着,并不时探头察看坩埚中的铁片。

不一会,坩埚铁片部分变软倒了下去,渐渐变成了铁水,连最后一丁点铁片也陷入通亮的铁水里。坩埚,这个灰不溜秋的东西,这时在我们眼里成了个十分了不得的宝物!瞧,这硬邦邦的铁块都乖乖地化成了铁水,它居然纹丝不动,太神奇了!于是小伙伴们都叽叽喳喳地,对坩埚材料引起一场强烈的争论。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结论太可笑,“黑炭师傅”忍不住微笑着大声道:“小傻瓜,那是泥做成的!”

突然,“黑炭师傅”站起身,虎着脸驱赶我们:“闪开,闪开,小心烫烂你的脚!”熟知“好戏还在后头”我们看的正出神怎肯离开,只顺着他那双手赶鸭似的动作向后移了一步。只见他麻利地戴上帆布手套,从膝盖到双脚之间覆盖了一大块带有污痕斑斑的帆布。然后将锅搁在悬空的铁架上。左手的四指托着一只形似半爿饺子,上面铺上厚厚砻糠灰的浅口容器。持小勺子的右手迅速从坩埚中舀起铁水倒入容器中,黑色砻糠灰上立刻出现一只“红蛋”的美丽火球,大家一下子紧张起来。忽地,他的左手从底部伸向锅肚脐洞口,只轻轻地往上一贴,漏洞口立刻腾飞一股烟雾──美丽的火球,此刻成了填充物把漏洞牢牢的堵上了。

几乎同时,他的右手(不知啥时已换上了一截炮竹状的布疙瘩)伸入锅中,布疙瘩在填补处快速地来回摩擦,彻底清除多余的残碴,磨平堵口。紧接着“黑炭师傅”把毛刷在盛有泥水的竹筒里蘸一下,十分利落地在填补处来回刷几遍。随着锅内水珠“嗤嗤”地跳动着,一阵水气高高升起。“补好了──快拿水来试!”“黑炭师傅”高声招呼着顾客。

涂刷泥水是补锅的最后一道工序。儿时的我们常跟在“黑炭师傅”后头,学着他的腔调,把他吆喝声内容加以“拓展”为“补锅补碗啦!”“生铁补锅,烂泥一抹!”即源于那道工序和他的乡音,如此吆喝,既生动形象又顺口动听。

而今,电饭锅、压力锅、不沾锅、复合材料锅等,新颖炊具成了寻常百姓厨房里的新宠,补锅这门手艺也随之出了人们的生活圈子。

啊,那年代补锅人“黑炭师傅”,不知你在哪里?

再也听不到,那永远消逝的吆喝声了,只是给我留下一段童年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