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呱呱坠地,成为地球上合法公民的那一瞬间起,便沐浴在爱的潮水中。为人父母者无不对这个崭新的生命千般呵护万般柔情。这种骨肉亲情之爱,没有一点杂质和尘埃,无私的奉献是贯穿始终的篇章。
婴儿是需要全方位的爱的,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弱小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爱与日俱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努力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怕孩子受到一点磨难或委屈,很多事情家长都要代劳。虽然“惯子如杀子”的古训犹言在耳,刑场上咬断母乳的一幕让人肝肠寸断,但一旦落实到自己的头上,人们就开始打盹,觉得对孩子“好一点”也没什么,以后再慢慢教育他(她)吧,有这种心态的家长不在少数。我认识学历高到博士的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与我的女儿在同一所小学读书。他们对孩子实行的是自由散漫、听之任之的“超前教育”,对孩子很民主的,大事小情都要和孩子商量,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但是,他们完全把“约束”的力量放弃了,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应该承认,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类拔萃,颇有博士后代的风范,但在为人处事上,却表现得极度自负、自私、霸道、冷漠、没有一点礼貌。他们经常因为孩子在朋友面前下不来台,每次面临情况,他们要么嘿嘿一笑,要么假装生气,“那个小孩,不要再闹了好不好?”,基本上就是他们约束孩子的全部。孩子的身后还有一个巨大的保护伞——姥姥,对孩子是言听计从。孩子对父母的那种不痛不痒的批评十分不屑,经常公开顶撞,姥姥就在背后帮腔。有一次,孩子居然当着很多人的面把口袋从兜里拿出来狠狠地向姥姥的脸上扔去——因为姥姥忘了在装书包的时候把水瓶放里了。姥姥的脸上肯定很疼,但她就那么呵呵乐着,还一脸的愧疚。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猛然一紧,脑后似乎有一股凉风吹过。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未来。也许,他仍会是很多老师的宠儿,因为他的考试分数一直很高,可能会是北大清华的苗子。而他的其他分数是多少,似乎大家都懒得过问。
我觉得对孩子只灌输“学习改变命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加上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疏导美丽的人生。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后果是孩子慢慢要变成生活上的侏儒,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实际情况是,人们都在拼命为孩子能提高考试分数不遗余力,八仙过海。曾在民办学校做过兼职教师,经常会碰到所谓的“问题少年”。他们的家长要么离婚的,对孩子谁也不管;要么是忙于赚钱,对孩子管不过来,最后总要甩出一句:“老师多费心,先把孩子的分数搞上去吧。为了他上名校,花多少钱都愿意……”经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走马灯似的奔波于各个补课班,有的家里会舍出一个大人全程陪读,奥数题做得比老师都快。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在所不惜,只要孩子能考好,就能有出息,别再吃我们的这些苦。这苦日子随着孩子金榜题名就真的结束了吗?孩子以后再有了孩子是不是还会重复这感人的爱心循环?孩子在家里帮着干家务活吗?这些,大家好像谁都懒得去想,或者干脆回避,向问问题的人投去有点敬佩的目光,目光里更多的是无奈和疲惫。
看着身边这么多的人都在兢兢业业地为了孩子奋斗着,伟大的感动和轮回啊,谁又能跳得出这个俗套?
但有一点我可以自己做主,我会要求我的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知书达理。学习成绩不一定多么优秀,但一定要阳光、快乐、正直、善良。我会得到一点稀稀拉拉的掌声吗?不管,我要愤怒地去我行我素。
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为了孩子在中考体育考试中顺利过关,很多考生家长四处搜罗可以迅速提高体能的“兴奋剂”。(毕竟不是奥运会,谁会无聊到对孩子进行尿检?)大家都在这样做,没有谁提出疑问,应试教育嘛,走个形式。但这个形式走不好,可就要影响升学大业了,孩子和家长100个不愿意,所以“兴奋剂”的类型不断升级换代也是很好理解的了。发生在吉林松原等多个地方的高考舞弊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实际上他们可不是初犯,早就在这“有点风险的尝试”中体会到了甜蜜的收获,他们只是有点不走运。同样不走运的,还有重庆市今年的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为了能让他获得高考加分,他的父亲利用职务之便更改了他的民族身份,被北大拒绝录取,真是画蛇添足、鸡飞蛋打。很多人为了孩子的前途一声哀叹,但对孩子的这种爱家长们会就此打住吗?除了改变民族,还会有多少人,会为了给孩子弄个可以加分的获奖证书大伤脑筋、铤而走险?
家长的爱感天动地,但孩子会从中体会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家长有想过吗?当他们从中得到实惠,他们就会为了获得成功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欺骗成为通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当我们的德育教育流于表面,孩子还会去遵循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吗,他们的善良纯真的本性是否会在家长无条件的溺爱中彻底泯灭,他们的感恩的心,是否就体现在流行歌曲中?
如果,我们还是不经意地在溺爱中培养着“文化种子”,邪恶的力量就会乘虚而入。正如一位古代先哲谈及邪恶时所言:“开始它只是个过路客,最终它就会成为房屋的主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