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大剧院两岸名家联袂“同唱一台戏”

第一集《断桥》
台湾台北市的黄惠英饰白素贞








风雨过后景色依然,回家转重整家园

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也是我国最具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的古老艺术形式、更是音乐行何舞蹈性很强的国人引以自豪的国之艺术瑰宝,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1790年,清代乾隆五十五年,为庆贺乾隆80寿辰,徽剧三庆班,随后还有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以及其他剧中进京参加朝廷大典,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兼采昆曲、秦腔、弋阳腔、吹腔、梆子等地方剧种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之长,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京剧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黃、西皮为主要腔调。四平调、反四平调、汉调等都从属于二黃,南梆子、娃娃调则从属于西皮。二黃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小罗、大罗次之。1923年梅兰芳先生在创排《西施》一剧时,加入了“京二胡”乐器,从此大大增加了京剧的音乐美。
京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演员都采用独特的发音演唱方法和特定的表演程式,因此,各行当也都有专工的角色何主演的剧目。各个行当内部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之分。其划分依据除人物的自然属性外,更主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手眼身法步相协调,唱念做打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贵妃醉酒》《二进宫》、《辕门射戟》《捉放曹》《大登殿》《搜孤救孤》、《霸王别姬》、《四郎探母》《断桥》等剧家喻户晓,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编、移植、创作了一些新的历史剧和现代题材作品,重要的有《将相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海瑞罢官》、《曹操与杨修》、《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骆驼祥子》等。
京剧有“京派”和“海派”之分,不同时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演员。同治、光绪年间的“名伶十三绝”,其中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被称为“三鼎甲”。京剧成熟期的代表性人物老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被称为“后三鼎甲”还有梅巧玲、刘鸿声、田桂凤、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等名角。进入二十世纪20年代艺术流派分成,继谭鑫培”谭派“之后,出现了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民国年间还有杨宝森、周信芳、金少山等。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已经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京剧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京剧艺术与当代人的审美距离逐渐拉大,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萎缩,如何实现京剧的保护和振兴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009年11月23号,正值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梅兰芳大剧院邀请台湾京剧名家黄惠英(断桥中饰白素贞)、李德进(捉放曹中饰陈宫,现年82岁),徐渝兰(大登殿中饰王宝钏),龙乃馨(二进宫中饰李艳妃)等和大陆名家同台演出京剧折子戏,实在是振兴京剧的一项善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