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2009-10-20 22:32:35)
标签:

界首彩陶

文化

分类: 动物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1-素烧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界首的手工制陶又称三彩刻花陶,其工艺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元明清,流传至今,安徽省界首三彩刻花陶是中原与江淮一带传统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

   界首彩陶在界首县,是民间窑瓷,主要分布在颍河南岸田营镇内的十三村,史称“十三窑”,既卢、朱、沈张、尹、田、高、高张、季、殷、赵湾、荣、王、李能庙十三处。建国后,在民间窑发展的基础上,政府组建了界首工艺陶瓷厂,厂址在界首县城东郊。2006年元月,界首彩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界首县城东郊乡镇企业似的陶瓷厂,工作室就是一排老瓦房,门口站着卢窑传人卢华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2.卢华的妹妹卢莉华在坯上刻画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3.卢华的妻子在制作陶马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4.青年工人在利坯

 

 

    界首三彩陶,至今尚保存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民间陶器制作技艺。从其器型看,古朴厚重,有青铜器遗风;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5.仿古陶器

 

从其着釉手法看,它借鉴了唐三彩的技艺和风格,此地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的重要产地巩义,从多次出土的界首陶片研究得知:它创新了三彩刻花技艺,在着色用料方面,除了以铜和铁为着色剂外,还加了石英粉,经过化学反应,器皿主体釉色绛红,刻上的花为白色,对比鲜明,釉色流光溢彩;图案多以当地风俗和传统戏剧人物为题材,简洁、形象、生动.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6.界首陶的典型图案

 

用料则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又称“黄河淤”,黄河泛滥时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独具地方特色。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7.制坯前要称称黄胶泥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8.卢华拉坯

 

   界首陶器一部分是观赏和实用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一部分是盆罐类的生活实用品,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大师韩美林潜心研究,在他指导下,研制出硅硼彩釉仿古系列,有了乌金、金沙、孔雀蓝、玫瑰红等釉色。器型更加艺术而多样。并使原来的低温烧制转为高温烧制,质地得以提高。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9-韩美林创作的孔雀蓝仿古器皿

 

    据调查,晚清时期的制陶名匠有卢窑的传人卢西安,其子卢山义,其孙卢华、孙女卢莉华。卢山义和卢山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国家送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绘画水平得以提高,卢山义创作出了“刀马人”图案,把戏台上当马的马鞭子变成了活生生的马。卢华及其妻子、卢莉华现在界首工艺陶瓷厂工作。我们来到县城东郊乡镇企业似的陶瓷厂,见到了他们。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0-问及十三窑,卢华拿出爷爷绘制的窑布局图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1-卢华爷爷绘画的十三窑布局图

 

    然后跑出20多华里,在田营镇找到了十三窑如今只剩下的唯一一个仍生产的——田窑。窑厂在村头,很是荒凉,低矮黑暗的厂房,低矮粗糙的窑,这里只烧制生活用品,问及生产情况和销路,主人们都是苦笑着摇摇头。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2-以前最大的一个窑的主人,如今窑毁人走不再干这营生了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3-田窑只烧日用的盆罐等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4-低矮的茅屋是制作房。十月天了,还是热,光脊梁拉坯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5-屋子里边晾坯

 

  界首彩陶制作技艺_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16-自己的作品自己欣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下来很是珍贵,然而使之传承下去的有效措施,恐怕唯在生产中继承、创新中推广、产品为人所用,价值为人认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