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是一声问候
——泰山脚下的普照寺
叶子青青
那是一个傍晚,一直病卧室内困于昏暗中的眼睛,突然被一束亮光唤醒。抬头一看,原来是夕阳的光芒,金灿灿红彤彤的。
在这样一个时分,我突然想起了普照寺,那座山脚下城边上离我最近的佛寺和那里的僧人们。在这令人陶醉的夕阳中,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姿态和情景?他们会不会伴随晚课的钟声,踏着霞光边行边吟?于是披衣出门,朝久违的寺院走去。
二十分钟之后,我站在了寺里大雄宝殿前六朝松覆盖下的筛月亭里。我喜欢这座寺院,更喜欢这座亭子,不是因为我与这寺院这亭榭有什么特别因缘,我只是喜欢它的小巧而不失气派,居高而并不凌傲的气度;我喜欢这座寺院,自然是它位于雄山怀抱里城市边缘处的那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和身居闹市一直保持宁静那种“大隐隐于朝”的风范,它给人以安详、亲近、还有沉思遐想的空间。
太阳衔山了,和我想象的一样,如期听到了晚课的钟声,看到穿了黄色或褐色或海清僧衣的比丘们,踏着万朵霞光,在挺拔的银杏和遒劲的苍松下诵经徐行,一张张脸庞被夕阳映得醉红。我身边的亭子里,站着几位香客,也都双手合十,默诵着他们的心经。一位年长的僧人走了过来,我迎着他送去一个微笑,他手中的念珠没有停顿,立刻回应我一声:阿弥陀佛!
声音沉浑而亲切。隐约中我觉得好熟悉啊,像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又像是我久久怀想的亲人,在我长途跋涉归来深感疲惫之时送上的一声问候。但我知道,他只是一个陌生的僧人,他口念佛号只是对于我的微笑的回答,对于我的问候的问候,他是在说;:啊,你来了,你还好吗!
这声音后来一直萦绕着我,温暖着我,使我感觉到了一种来自内心的召唤和觉醒。我开始感觉自己从童年开始的艰难岁月和漫漫旅途的可贵,感觉正因为有了苦难,才有了言说幸福和快乐的理由和根据。这有点像在沙漠上挖掘泉水的人们。
一个人要确认自己在行进的长途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困难的。不少人走过了回头看又觉得很多路不该走。但人必须沿着时间的方向走,这是一个有去无回的过程,身后的脚印谁都无法转身去修正。只能甄别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我想,那些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应该就是自己可以种植的土地了吧。
于是,我关注哲学,那种关乎世界观的学问;于是,我开始翻阅有关佛学有关禅宗的书籍。在那些书籍里,我渐渐梳理着智慧和良知的关系。如果说智慧是人类飞翔的翅膀,那么,良知就是人类飞翔的舵手,把握着飞翔的方向。君不见,菩萨和修行者,都低目垂眉双手合十于胸前么,他们双目所视十指所指终归于心,良心是人心头的最后一道岗哨;我慢慢梳理着生与死的近邻关系;其次,我看到了事物永恒的无常状态。最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克服那无益的消沉,用我的手和心来记录下许许多多善和美的感受,留住眼前偶然闪过的一朵朵浪花。
因为,我终于知道了,佛只是一种境界,阿弥陀佛就是一声问候。
1.普照寺正门
2.寺内前殿
3.大雄宝殿
4.筛月亭
5.
6.六朝松
7.
8.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与小飞天
9.诵经
10.
11.
12.
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