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关于师生互动情况的观察报告
(2009-03-20 14:37:59)
标签:
杂谈 |
一、起因
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他们的互动能够带来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在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师生间的对话。根据对24节课堂教学临床观察的样本统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约有20.8%的数学课用于师生对话的时间超过总教学时数的55%。因此想通过本次对某二年级数学课其中的十分钟教学的过程的观察,试图仔细研究一下这位老师是如何运用对话形式来实现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二、策略与方法
临床观察,对一堂课其中的十分钟教学过程进行选择性信息的观察与记录,二人一组合作手工记录,一人记录教师的问题,一人记录学生的回答反应。
三、临床观察
课题:三的乘法口诀(二年级)
课时:1课时
描 述
场景描述
教学行为
对 话
师:请你们看这幅画,算式应怎样立?(师指着小黑板上的画)
学:三乘以三等于九。(师揭下右面小黑板上一纸条,显示3×3=9)
师:三乘以三等于九,谁能看看这代表什么意思?
学:三的三倍
师:说完整,表示三的三倍是……(停顿)
学:表示三的三倍是九。(师揭下一张条,显示“三三得九”)
师:那么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乘法口诀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1:它们都有三。
学2:它们前面都是三。
学3:都有两个三一个九。
师:恩,好的。(师揭下小黑板上的纸条,多了一束花)
添上一束花算式是什么呢?
学:三乘以四……(学生停顿,想答案)
师:是几啊?(学生依旧答不出,师转向全班问)
齐:十二。
师:三乘以四等于十二,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表示三的四倍。
师:表示三的四倍,对,乘法口诀呢?
齐:三四十二。
师:口诀是三四十二。有两句口诀了,乘法算式所标示的意义以及乘法口诀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学1:都有三和四。
学2:结果积也相同。
学3:都有三。
师:说过的我们不重复。
学4:排列的顺序一样。
师:好,今天大家都很会动脑筋。大家知道怎么编出乘法口诀呢?
(教师停顿片刻,无人回答,但是下面有学生校生猜测)
师:三乘以四等于十二,三的四倍是十二,所以有三四十二。
(师揭下纸条,显示“3×5=15 三的五倍是十五”)
师:口诀呢?
学:三五十五。(师揭下纸条,显示“三五十五”)
师:找找三句口诀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前面的数字都是三。
师:前面第一行都是三,为什么呢?
学:是三的乘法口诀。
师:对,这就是三的乘法口诀,那不同呢?
学:它们的积都相差三。
师:相差三,很会动脑筋。为什么会相差三呢?
学:因为是三的乘法口诀。
师:那么三三得九与三五十五相差多少呢?
齐:六。
师:为什么不是相差三呢?
学:后面是三四五。
师:第二行有顺序的排雷出来,上下相差多少倍呢?
学:一倍
师:一倍,所以相差三。(师指着小黑板上的两束花)
相差两倍的话多少朵花啊?
齐;两朵。
师:两朵?(疑问的语气)
齐:两朵。(依然肯定地说)
师:两朵?那么相差一倍是几朵花?
齐:三朵。
师:那么两倍呢?
齐:六朵。
师:六朵,对了。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三,接下去的口诀就能说了。
四、数据统计
行为类别 |
频次 |
百分比% |
A提出问题的类型 |
|
|
1.常规管理性问题 |
0 |
0 |
2.记忆性问题 |
2 |
9.1 |
3.推理性问题 |
13 |
59.1 |
4.探究性问题 |
5 |
22.7 |
5.发散性问题 |
2 |
9.1 |
B.教师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 |
|
|
1.提问前,先点名 |
0 |
0 |
2提问后,让全班齐答 |
7 |
31.8 |
3.提问后,让举手者答 |
15 |
68.2 |
4提问后,让没有举手者答 |
0 |
0 |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0 |
0 |
C学生回答的类型 |
|
|
1.无回答 |
1 |
4.5 |
2.机械判断是否 |
2 |
9.1 |
3.认知记忆性回答 |
17 |
77.3 |
4.推理性回答 |
2 |
9.1 |
5.称赞评价性回答 |
0 |
0 |
D.教师理答的方式 |
|
|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
2 |
9.1 |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
3 |
13.6 |
3.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 |
11 |
50 |
4.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 |
6 |
27.3 |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0 |
0 |
E.教师提问后的停顿 |
|
|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停顿时间不足3秒 |
17 |
77.3 |
2.提问后时间停顿过长(超过15秒) |
0 |
0 |
3.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 |
5 |
22.7 |
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 |
0 |
0 |
5.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待几秒 |
0 |
0 |
注:A、C项中问题的思考性水平从1到5由低向高排列;且在这十分钟内学生向教师提问次数为0,学生间互动次数为0。
五、分析
首先,在这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共提问22次,从表中可以看出,可能由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加之是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无任何常规管理性问题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提问的类型中近60%为简单的计算或问答题,其中多为乘法口诀的计算。也就是说,总体的问题难度及思考性水平一般,作为一种回应,学生回答的思考性水平也不高,而且比教师提问的思考性水平还略低些。这或许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有重复,学生便通过经验及他人的回答加以负数。当然教师的问题中也出现了需要做进一步思考的类型,但很可惜数量是在有限。这节课中教师提问的思考性过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该教师提问后的停顿时间大多不足3秒,这也可能与问题本身难度不大有关,但有些略需要思考的题目教师也没有给予适当停顿时间,只要有人举手就请学生回答,这样就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着眼于反应快的学生,而要覆盖到整个班级。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有几次都没有给予评价,而是转向了另一个问题上。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回答,在真正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都应该有一定会赢,而这种交互式靠教师引导的。
第三,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全部为教师主动发问,完全没有出现学生自发的提问,教师也没有鼓励、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仅仅按照自己的思路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问题。学生之间也无任何交流互动活动,于是,师生对话变成了一种教师问学生答得单向输出模式。
第四、缺乏问题情景。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相反,总是围绕一些概念、相似的表达方式,如,“3×3=9,三的三倍是九,三三得九”这样的模式贯穿着整个过程,这样学生学之无味,更谈不上积极的互动了。所以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题,通过师生合作交流与对话的课堂教学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者正落到实处。
六、进一步反思
通过这次的观察活动,发现了师生交互活动中的若干问题,我想既然师生对话占了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每一次对话都应该有它的意义所在,不是无谓的重复或形式上的赴宴,所以如何实现师生对话的价值值得深思,有以下几方面应当重视:
1、平等性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都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离开了平等,离开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就只会有灌输和填鸭。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一个个体,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
2、互动性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进行的,而是通过积极的互动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能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如生生互动等各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
3、探究性
我们现在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得简单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变成了主动发问者,探究问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4、开放性
对话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但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是非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破除固定答案的巨大束缚,鼓励学生土坯常规,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