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的遗憾
文/
落寞三秋月
……………………………………………………………………………
http://s6/mw690/5ebb9624gceeba02b6095&690
再没什么比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找点谬误更容易的事儿了。
上次偶见六册课本里有一篇与《骆驼和羊》说的是一个理的课文叫《狮子和鹿》,文章讲的是鹿角和鹿脚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可编者却不负责任地取了个差之千里的题目,不免令人想起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昨日,上饭店吃饭,看见老板的孩子对着一篇叫《搭石》的文章抄词语。我借过书本,浏览了一遍课文,《搭石》的谬误令人嘘唏不已。
“搭石”的“搭”是个错字,应写成“踏石”。“搭”的本义大多于手的动作有关,而“踏”的本义是用脚去踩,如踏步、踏板、踏雪等。脚凳,搁脚的矮几
[footstool]。如:踏床(置于床前搁脚的小凳,用来防潮寒之气侵入脚底);踏床板(踏床);踏垫(门口除鞋尘的垫子);踏凳(踏脚凳)。教人以行善积德说:有钱造桥,有空修路,无钱无空,做个踏步。江南地区的方言里“踏石”还有“踏石头”、“踏步”、“水踏步”、“蹬步”、“凳步”等诸多称谓。本文的作者刘章在其创作谈里也指出“也许叫‘踏石’更准确些”,随后又说,《汉语大辞典》里有“踏石”的词条,词义为: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搭”字的义项里没有适合“踏石”的。许多方言里,da\ta不分,况且“搭”也有“踏”音,作者虽误用但谦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也算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而选为小学语文“标准”课文时,编纂者恣意修改、将错就错,导致全国人民写白字、读错字。既抹黑了作者,也祸害了全国人民,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恶果令人唏嘘后怕。
除“踏”、“搭”之误外,文章还有几处值得商榷。
文中的小河两边散落着好多村庄,按作者回忆里记载的小河“最宽处近30米”,如此“小”河,在人文丰富却稀缺水源的北方居然没有一个名字,有些“奢侈”,令人遗憾。
文中选“踏石”时,找的是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事实上,平整方正的石头在河边并不好找,踏石只要能摆稳妥且露出水面部分相对平坦点即可。
踏石“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也不符合人体力学。秋凉以后,正是秋收,农人往往挑重担走踏石,因
此,踏石最好是沿直线的左右排布,距离以一尺五左右为宜(不是“搭石”里的两尺左右)。有些地方称之为“虎踏石”,意为老虎及成年的土狗能“潇洒”走过,如是摆成一排,虎腿、狗腿都要绞在一起了。
文中还提到“年轻人伏身背陌生老人踩踏石过河”,觉得不可信也不可行。“高危老人”本来就不应该走踏石的。搭石不稳妥,得“紧走”,何况背负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更不可行。年纪稍大的人走踏石为求稳妥往往借助于锄头、扁担、竹棍等拄着过河。在当下“扶不起”
的社会环境下“负老过踏石”该有何等的风险,家乡话里还有“宁愿抱小孩把尿把污(大便),不背老人走蹬步(踏石)”的说法——行善事脏点臭点不要紧,危及自身和别人人身安全的却不可行。
作者刘章还认为人们常在三、四尺深以内的小河、小溪里摆踏石,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是一、两尺深以内。人们常用膝盖做参照来说明河水深浅,膝盖以下曰水浅,膝盖以上则水较深。三、四尺深的水加上露头部分近1米5了,没有五六百或上千斤重的大石头肯定是不行的,搬踏石的工夫快抵得上造桥了。
写文章、选文章成就了多少“大师”,教学文章又成就了多少“大师”,而对于垃圾文章本身的谬误只字不提,这些人不像《皇帝新装》里的骗子么?
小学语文教科书对于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孩子来说,应当似是力求自然、稳妥的踏石。
幼稚的孩子背着年迈的老人走在并不稳妥的踏石上,最后倒大霉的会是谁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