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冬面的前世今生
文/
落寞三秋月
………………………………………………………………………………………………………………
研究古日语同源词已有十几年了,想从我的视角来看清乌冬的庐山真貌。
“味千汤料门”以前曾经去过杭州西湖边的味千连锁店吃过乌冬面,味道实在不怎么样。最近因为日本的香川县欲改名为“乌冬县”,使得乌冬的人气再次旺盛起来。香川(かがわ)位于四国岛东北部,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是日本最小的一个县。改为“乌冬县”的理由有二:那里乌冬面(赞岐乌冬面)特别有名;人均消耗乌冬面居全日本首位。
乌冬在日本通常用平假名写成“うどん”,读音为udonn,但是在比较有名一点的乌冬店铺,则经常写成另外两个汉字——馄饨,现在中国人吃的真馄饨则是用表示外来语的片假名——“ワンタン”。
乌冬的本来面貌是怎样的呢?石磨不可能磨制出今天这般细腻的麦粉,古人也没有今天这么科学的发酵方法,没有增白剂的面粉也没有今天的白净。这就决定了那时制成的乌冬是较粗、较短、极不规则、灰黄或麦黄色的极其普通的面食,绝对不是今天所见到的光亮、洁白、规则、细长(相对而言)、弹性十足的模样。真正的乌冬应当是一种全手工的、极原始甚至带些粗糙的有机安全食品,完全不同于今天的乌冬和面条。非得说乌冬是一种面条的话,它只能是一种失败的面条。人们把乌冬做得越来越像面条了,属于它原有的特点越来越少了,它成了一个“马鹿”——乌冬面。
无须怀疑,日本的水稻和小麦都是中国引进的,食品的制作方法大多是同步跟进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历史进程中日本人搞的山寨版。香川县雨水稀少,相比水稻麦类更适应那里的气候。唐朝的空海和尚或相近时代其他人把麦种和麦食品的制作方法带到那里也是说的通的。隋唐以后,南方的航运业已很发达。东渡日本一般从江浙出发,理所当然的吴地的诸多文化同时东渡去了日本。日语和吴语有很多同源词,尤其是日常生活类的。吴语里把天地黑暗称为“乌冬”,这和盘古开天地前的状态“混沌”相近,也接近于馄饨。桑葚在吴语里称为“桑乌冬”,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乌冬的原始特点来。日本人把うどん写成馄饨是比较合适的音义结合译法,出口转内销以后译成乌冬是一个无知的笑话。合适的汉字书写(前一个字表形,后一个字表声。)我不便说明,或许会令香川人、全日本人以致所有爱吃乌冬面的人喷饭(面)的。
我们乡下早先有一种自家麦子磨粉制成面疙瘩叫做“田鸡餜”,配上合适的汤料,味道极端的好。用它比较最原始的乌冬或许差不远——可惜家里不种麦了,只能在“被乌冬”里回味了。
推荐博文:
杨雄当是佯雄,巧云或是巧淫 小语教材四宗罪
大宋朝真是大“骨泉”朝么?
最无趣的汉字组合
奥巴马的大奥秘上、中、下
雍正秘密尽在“雍”中
惨遭国人蹂躏的情人节
除夕夜,全村都被屠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