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伤父母九句话让谁心痛?

(2013-07-01 08:05:14)
标签:

无怨

岂不

更重要

很难

地表

分类: 热话冷说吧

    最伤父母九句话让谁心痛?

    1999年春晚,随着陈红、蔡国庆、张迈与江涛的深情演绎,《常回家看看》撩拨了亿万百姓那颗柔软的心弦,让行走匆匆的游子泣不成声,难掩自责之情;更让那些耄耋老人感慨万千,泪流满面,难言伤感之意。

    也就从那时开始,常回家看看开始变成更多人的自觉行动,成为表达孝心的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甚至,日后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完成了从道德伦理层面向法律约束层面的转化。

    但,还有一个话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常回家看看是种形式,回家后,“看什么与怎么看”倒成了真正应该计较的关键,解决不了这两个根本点,对父母的孝心就很难淋漓尽致的表达,也很难让父母感受子女的那份暖意。

    看什么与怎么看,正说容易老生常谈,那就换个角度吧,更容易表达。

    近日,网上疯传一个帖子,该帖列出了最让父母伤心的9句话:

   1、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

  2、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4、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5、你那一套早过时了!

  6、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7、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8、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

  9、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更让人纠结的是,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子女至少说过这9句话中的一句或是几句。

    对这些几无涵养附着的九句话,几乎所有的父母采取了或一笑了之或忍耐、宽容或自食苦果的应对方式。

    40岁的胡女士,女儿12岁,每天写作业拖拖拉拉,抱着电脑不放,她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有时还会动手打孩子。女儿有次哭着说,“你现在打我,我长大以后要报仇!”她听了之后哭笑不得,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胡女士无奈地笑着说,“就算以后她来报仇,我现在还是得好吃好喝把她养大呀,不然怎么办呢!现在的伢都是独生子女,除了对父母,也没别的地方发火了,对待越是亲密的人越是随性。”而更多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啥好介意的。

    对待越是亲密的人越随性!自己的孩子有啥好介意的!听听这两句话,你不感到儿女的渺小与浅薄,不感受到母爱与父爱的伟岸与高大?!  

    言为心声!说句实话,父母也是人,也是历尽沧桑,有人格尊严的人,当面临儿女的无端指责,无厘头的撕裂自己做人的底线,随意发泄灰暗的情绪,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子女的不耐烦甚至侮辱谩骂,他们的痛心与无奈可想而知!这样想来,常回家看看倒不如不回家看看,免得给老人添堵,还父母一个清静岂不更好?

   也许,我们都曾说过最伤父母的九句话,是其中的一员,也许我们也都曾后悔过。面对自己最在乎的人过于随性了,是不是就成了自负,成了刚愎自用?正如歌中唱到的,你给妈妈刷过几双筷子,洗过几只碗?你给爸爸捶过几次后背,揉过几次肩?面对父母我们是不是太放肆,抬多了一些高昂的头颅抑或卑琐的任性?你是否扪心自问,父母,我们的挚爱,他们需要这些吗?温和些,宽容些,学会温柔地表达岂不更好?

   常回家看看很好,但怎么看与看什么更重要。说句很俗的话,自己也有儿女,自己也是父母,千万别等自己也有那么一天,聊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叹息。

   尊老与爱幼是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往往,爱幼失之毫厘都喊悔,尊老差之千里也无怨。

    元芳,你想想,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