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剧团生了个《白毛女》

(2013-01-05 08:34:46)
标签:

不断

之际

乡土气息

亲切感

版本

分类: 龙吟文化眼

小剧团生了个《白毛女》

    2012年8月13日晚8时,对平山文化界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座落在县城繁华地段的平山会堂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观众满怀期待的来到这里,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舞台上第一声鼓点的响起。

    当晚,由平山县戏曲家协会创编、县河北梆子剧团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戏《白毛女》在这里进行首次彩排。

    和一般演出不同,舞台上,演员们唱念坐打,一丝不苟,全身心塑造呼之欲出的戏剧人物;舞台下,近千名观众作为评判员牢牢记下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处布景以及每一个需要改进、打磨的细节。

   出人意料的,彩排获得巨大成功,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自此,河北梆子《白毛女》带着老区人的质朴与执着,踏上了复活红色经典,振兴本土文化的梦想之旅:

    99下午作为革命老区平山县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剧目《白毛女》受邀晋京汇报演出。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剧作家贯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中国戏二度梅获得者刘玉玲,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许荷英等专家学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法制报、中国政协报、中国妇女报等新闻媒体的领导、记者闻风而至,一饱眼福。

    很多观众被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所打动,为剧情的跌宕起伏所感染,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精彩的剧照。

    在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挑剔的首都观众一次次为喜儿的悲惨命运流下热泪,掌声一次次响起,喝彩与叫好声不绝于耳。

    在万众瞩目的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上,河北梆子《白毛女》征服评委,一举拿下优秀剧目和优秀编剧两项大奖。而此时,距平山县首度在戏剧节上获得大奖已经快三十年了,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随后,剧团携这部石家庄市唯一受邀参加戏剧节展演的优秀剧目亮相河北大戏院再次与观众实现对接。

    白毛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其故事发生地就在平山县天桂山一带。已成经典的《白毛女》歌剧、舞剧的音乐,大量采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河北梆子的音乐元素。

   河北梆子《白毛女》获得巨大成功,从艺术角度看,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诠释,非常适合河北梆子慷慨激越、高亢悲壮的唱腔艺术特点。

    有人这样评价,河北梆子《白毛女》,把白毛”接回了娘家”填补了至今尚未用家乡剧演白毛女空白。

    小剧团生了个《白毛女》!

    一位耄耋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颤抖的手,含着眼泪拉着团长崔秀斌的手说:“戏太好了,你们太不容易了。”这位老人就是电影《白毛女》的编剧之一,已经9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杨润身。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周大明慧眼识珠,他认为,和以往版本的白毛女不同的是,河北梆子《白毛女》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细腻,用生活的原型和真实的感情来感动观众。“无论是舞剧还是电影,情节处理的有些简单化。这次改编按照生活的原样,将人物设置得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

   一段家喻户晓、流传久远的河北老区平山故事;

一台跨越歌剧、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和半个多世纪时空,经过艺术创新,以家乡戏再现家乡事的新编河北梆子现代戏!”

 资深媒体人、《太行博风》圈主洛钊先生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如是说。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际,歌剧《白毛女》诞生,‘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是当时的主题;2012年,河北梆子《白毛女》为党的十八大献礼,我们新加入了‘小康社会把人变成幸福的人’这一主题。”

  编剧智全海在故事主线不变的前提下,大胆下笔,让情节的发展回归生活,更贴近当今的时代风貌。

 外,在舞台背景、人物语言、故事细节上融入了大量颇具平山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更值得称道的是,河北梆子《白毛女》在如何成功改编红色经典这一敏感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一,敬畏经典但不迷信经典。

 曾几何时,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几成时尚。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改编者,缺乏对红色经典起码的敬畏,一再挑战道德底线,恶搞红色经典人物,是可忍孰不可忍!

 《白毛女》的改编最可贵的是,编剧对红色经典心存敬畏但没有迷信,没有去复制,去亦步亦趋。该剧将“白劳年关躲债改编为主动还债”不仅突出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生活真实,更加重了矛盾冲突和善恶对比,增强了情节的艺术感染力。

  这二,创新经典但不颠覆经典。很多时候,红色经典成了改编者手中谋取利益的道具。为了赚钱,不惜出卖良心,对红色经典人物肆意涂抹,藐视历史,歪曲历史,颠覆经典,离艺术真实的道路越来越远。

《白毛女》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创新。比如,《白毛女》中,大春加入了八路军。编剧智全海经过仔细考证,认为他应该是加入了当时活跃在太行山一代的赫赫有名的“平山团”。让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平山团’出现在剧中,观众很有亲切感,故事也讲得更圆满。”

 应该说,类似这样的创新,给了《白毛女》复活的历史依据,也契合了现代观众的认知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三,找到了挖掘本土文化的突破口。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撑,就没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如何挖掘本土文化中有价值取向的真金白银?《白毛女》的探索值得肯定。

 君不见,一些地方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竟然拉西门庆、潘金莲、秦桧等反面人物来做大旗。结果适得其反,赔了夫人又折兵,遭到唾弃不足为奇。

 《白毛女》在挖掘本土文化上的突破是极具价值的破冰之旅,它所带来的正能量是巨大的,传递出的信心和激励是无法估量的。在人们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的薪火传递显得尤为珍贵,这一点,《白毛女》的异军突起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相信老区不仅只走出一个《白毛女》,它只是一个起点,更多的辉煌,更多的奇迹,更多的《白毛女》们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3:新春随想
后一篇:想女儿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