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重庆卫视定位红色频道全面改版,以全新的姿态亮相,引起轰动。
最大的看点是,改版后不再播出商业广告,并将减少电视剧和外购外包节目。
一年后,细心的观众发现,销声匿迹了的商业广告重出江湖,再现重庆卫视:
3月15日晚将近19时,30分钟的重庆新闻联播结束后,重庆卫视打出的一条酒类广告引起人们注意。
于是,重庆卫视一年后首次再现商业广告的消息霎时飞遍大江南北,很多网友迅速围观过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记得一年前,当重庆卫视停播商业广告引来一片喝彩声时,我曾写下《重庆卫视停播商业广告能走多远?》的文章,表示了自己的一份担忧,理由是:
一,重庆卫视作为重庆的主流媒体,除了倾力打造红色频道外,也有对当地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推介的责任和义务,展示重庆城市形象,也包括对本土经济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味地从屏幕上请出商业广告,是否有点顾此失彼,在泼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泼了出去?
二,打造红色卫视与播放商业广告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要广告的时长和时段把握得合情合理,不但对红色经典,正气弘扬没有危害,反而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投鼠忌器。
最后一个话题有点杞人忧天,如果没有了广告收入的支撑,重庆卫视的经费来源是否有可靠保障,是不是就缺少了一份竞争、一份灵气、一份底气?节目质量就会打折扣?
一句话,规范广告与去除广告中间的路很长也很艰难,能否走好,还真是个未知数。
我们在祝福重庆卫视一路走好的同时,也为她担着一份心。
不幸而言中!
一年来,重庆卫视由于停播广告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不如意,证明着我的这份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据《人民网》透露,一年前,由于停播广告,该卫视广告中心进行了一轮“人事双选”,将原有近140人的团队压缩近1/4,之后管理层级精简。
即便这样,在运行费用压缩之后,留下的普通职员的薪资仍下降10%,管理岗位的薪资最多下降约40%。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阚玉娜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透露,自2011年3月1日启动大改版后,定位于“红色频道”的重庆卫视,其2011年全国收视率仅位于省级卫视第23名。
还有一条消息也佐证着阚玉娜的观点,去年7月25日,重庆广电集团中层干部陈清对《南都周刊》记者透露,目前该集团负债18亿左右。在央视索福瑞出炉的2011年1-6月的收视数据表上,全国37个频道中,重庆卫视排名第32位;23个省级卫视中,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名列前三,重庆卫视排名第19位。
而在此前的七年时间中,重庆卫视一度在2007年获得过省级卫视排名第四的最佳战绩。
陈清还透露,2009年上榜“最佳”的每位员工获奖1.2万元,原本今年年初应该评选2010年的各大奖项,不过,由于集团的经济状况,评选活动不得不中断,发不起奖金了。
进入2012年后,重庆卫视在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的收视率也较为惨淡。权威的央视索福瑞每日收视率统计显示,在上海地区,重庆卫视今年3个月的黄金时段(每日18点至24点)收视排名,位于所有32个省级卫视的第22名左右,3个月每日平均收视率,因为四舍五入的原因,显示为尴尬的0,市场份额也仅占0.1%。
有个形象的比喻,在取消商业广告、全面唱红之后,不得不正面临着收视率大跌、裁员减支的转型阵痛,重庆广电集团多名员工透露,他们目前正在抱团过冬。
“在行政指导下的重庆卫视栏目,完全无法与纯粹的市场化操作节目来对比,”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一针见血,“而在收视人群的自由选择下,重庆卫视的收视率自然就比较低。”
面对严峻的局面,重庆卫视也在阵痛中反思,象一个迷了路的孩子,开始寻找自己要走的路。
今年以来,一档名为《星电影》的栏目中鲜见地引入了冠名商,并开始植入“艺术化”的广告。
这是自改版以来,重庆卫视目前唯一一档拥有冠名商的栏目。
一个更值得注意的改变是,“皓鼎”两字映衬着栏目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了片头,“皓鼎”是一家企业的名字,重庆皓鼎实业有限公司即为《星电影》栏目的冠名商。
对商业广告再现重庆卫视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不一实属正常,
不管怎么说,重庆卫视重拾商业广告这个金饽饽是理性的回归,更是尊重市场规律的举措,再不会把弘扬红色文化与商业广告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可贵、可敬,值得喝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