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全国政协会议上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
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参加会议的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给在座的委员们拿出了一道幼儿园小朋友升小学的试题:
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那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
意外的是,这些大名鼎鼎的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的委员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所谓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是,应该按照拼音一声、二声、三声来分,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
孙惠玲有意无意地触动了一个久治不愈却实实在在存在的顽疾,小学生考题难度愈来愈高是不争的事实。
小学生作业多、作业难时常为人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的事了,也让家长叫苦不迭。
曾几何时,一条“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到北大硕士”的新闻在各大网站疯传:
小明钓鱼回来,小玲问他钓了几条鱼,小明答:“6条没头,9条没尾,8条只有半个身躯”,你知道小明钓了几条鱼?
有人曾就考题请教北大的一位数学硕士,硕士苦思冥想了好几天,最后摇头说经过演算没有答案。
而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是:6条没头是0,9条没尾是0,8条只有半个身躯也是0,最后答案是0!你能答出来吗?
不光数学,语文考题也走不出类似偏难、偏怪的误区:
曾经,一套小学生三年级语文作业题就难住了长春某大学副教授蔡先生,仔细琢磨,蔡教授竟有一半的答不出。
这套语文试卷共24道大题,涉及159个小题。
“这些题两天时间让三年级的孩子答出来,我觉得不太现实。”蔡先生认为,还要完成正常课后作业,又让孩子自己答这套题,程度好的,最多只能完成这套题的2/5。”
到底有多难?为窥一斑而窥全豹,就看看这道题:
数字猜谜语(成语):
1.12345609(七零八落)
2.1256789(丢三落四)
3.1+2+3(有增无减)
4.333555(抽烟有害健康(555牌香烟))
5.3.5(三番五次)
6.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这是用来考小学生的语文考题吗?是!尽管你不愿相信。
前几年,曾看到过一篇题为《小孙子语文试卷难倒王蒙》的报道。
大作家王蒙评价他上初一的孙子的语文试题时说:“我做过几次他的语文测验卷子,都不一定能得60分。”后来,又从有关媒体上看到过王蒙对高考作文的议论:
“现在高考的作文题越来越复杂化了,有的题反正我是死活答不上来的。比如《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题直到现在我都还是一头雾水。反正我要是参加考试,只能交白卷。”
小学考题难倒大学教授、文学大家,这究竟是为什么?是谁把孩子当成想当然的对手,挖空心思设计难题、偏题、怪题来打败他们,而得到丁点满足?悲哀的是,我们的孩子在难题重压下失去了天真,失去了想象,失去了创新的渴望。
我们都是家长,只要翻翻自己的孩子使用的各种练习册就会发现,如果你不是一位专业人士,肯定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难倒你,有的纯粹就是一些智力测试题。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练习册的编写者往往怀有这样的阴暗心理:
作业题或者考试题不能太容易,如果出得没有难度,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打出来,就不足以显示自己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就也难以考查出学生和智力水平。
于是,他们在设计学生作业或考题时,没有下功夫研究课本,不认真考虑教学大纲的精髓,而是绞尽脑汁走捷径,做文抄公,东拼西凑,甚至找来难度奇高的奥赛题来凑数。这样看来,小学生作业题、考题难倒大学教授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直言, 能够难倒大学教授、文学大家,本身就说明这样的测试题目已经超出了小学教育的范围,也超出了小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做这样的题,不仅白白浪费时间,而且会使他们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对将来的发展也不利。
从专业角度讲,题目过于复杂,百分之百的学生都不会做,大学教授也被难倒,这样的作业设计更没有意义,因为这两种极端都失去了作业和考试的诊断教学的功能。
很简单的,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程度,进而发现不足,予以弥补,做到教学相长,打牢基础。若果一味的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以难倒他们为快,就失去了考试的本来意义,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与自己的初衷南辕北辙,这才是最可怕的。
师生如父子!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吧!
别再难为孩子了!
救救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