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儿政府”的副市长和两位局长在教室里检查纪律
学生管理是个难题,校方为了搞好这块工作可谓绞尽脑汁,费尽了苦心。这不,采用政府运作模式管理班级在长沙鲜活出炉。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长沙市诺贝尔摇篮小学,一群8-10岁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少儿政府”。
和政府机关一样,“少儿政府”下设1名市长、2名副市长,还配有纪检委、法院、公安局、美德银行、卫生局、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和广电局9个部门。其中市长主持全面工作,两名副市长各分管4个部门,在各部门还设有副职和干事。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凡是“当官的”,其着装和其他同学也有区别:他们上身统一着蓝色小西装,女生配米色短裙和领结,男生穿西裤、打领带。
更有看点的是,在该校六年级11班,有一项特别的管理办法:
发行“法定货币”班币。由班主任罗永源给全班同学分配工作任务,依照工作难易程度定好工资标准,每周一结。班长王远凡的薪水最高:2500个班币/周,其次是副班长:2000个班币/周,组长:1800个班币/周,擦黑板、倒垃圾等各个工作的同学,也都能得班币。
除了“薪酬”,还设定有额外的奖励项目:比如课外活动获奖、考试成绩优异等,最高能获5000个班币,在正规报刊上发表文章能获每字20个班币的奖励。王远凡曾在本报发表过一篇500字的文章,因此获得1万个班币,成为班上“财富”最多的同学。
相应的,班干部没有尽责,同学们违反规定也会扣班币。1000个班币能兑换一分操行分,在评选三好学生、毕业升学时,操行分将作为重要的参评条件。
对学校创新管理模式我们似乎不该指手划脚,但是,模拟政府运转模式来进行学生管理怎么越看越眨眼,让人感觉,只要当了官,穿衣打扮、言谈举止、各种待遇就应该与众不同。
让人担忧的是,少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让班级管理成了名利场,致使涉世未深的孩子过早的陷入权利争斗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当我们的孩子把“市长”、“局长”当作一种权利崇拜时,当班币作为一种报酬变身为一种财富时,其思想品德的弱化,对金钱的追逐很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不能不让我们警惕。
该校六年级的郭亦曦是“少儿政府”的“一把手”市长,具体负责检查、审核各部门工作。她和记者有一段对话,听了让人五味杂陈:
记者:“市长”其实就相当于其他学校的“大队长”,你更喜欢哪个称号?
郭亦曦:市长。因为这个职位很有分量也很有面子。我们迟早要进入社会,早点实行社会化管理也挺好的。当上“市长”后我最担心的事是下岗。
一目了然,这位少儿政府的“市长”之所以看重这个位子,一是“有分量”一是“有面子”。
这样,我们不禁要问,让我们的孩子从小闯入林林总总的官位崇拜的误区,整天陷入慨叹“恨爸不成刚”的是非漩涡,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
意味深长的是,细观少儿政府,它已经远离了少先队、班级管理的约束机制、道德教育模式,特立独行的行使着“政府”的各种职能,让当官大小成为学校的价值取向,校园实际上成为了追逐名利的大染缸,这是谁的悲哀?
不可否认,长沙诺贝尔摇篮小学成立的少儿政府初衷是好的,也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卖点。但动机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距离竟如此之大,招来的质疑如此强烈,大概始料不及。
因此,决策者识大体、顾大局,悬崖勒马,让“少儿政府”早日垮台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