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贺本博荣登新浪博客首页

北大才子陈生欲让猪肉沾上“北大”味
“让猪肉沾上北大味!”
一年前,曾经放言要将猪肉卖出“北大水平”的“一号土猪”创始人陈生放言“一号梦想”:创办一所制造金牌刀手的屠夫学校。
从此陈生踏上了实现他“让猪肉沾上北大味”的人生之旅。
果不食言,一年后,陈生创办的广州首家“屠夫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在第一批68名学员中,仅有40名学员在经历了一系列严格的专业刀手培训后正式结业。
这批科班出身的现代“庖丁”将被派到广州、深圳、佛山的土猪连锁店进行3个月的实习,实习合格后有望正式成为店长。
“屠夫学校”批量制造金牌刀手!
一时间,陈生这个曾赚足大众眼球的北大猪肉佬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个17岁就考入北大经济系的才子,十多年前放弃公务员的工作下海,倒腾过白酒和房地产,打造了“天地壹号”苹果醋,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2个亿,被称为广州“猪肉大王”。
杀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在国人印象中,屠夫常常是五大三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而杀猪这个行业更是长期被人误解,偏居一隅,与简单、无知连在一起。
北大才子涉足杀猪行业!陈生的高明在于用自己的行动颠覆着人们屠夫的固有形象,也“杀戮”着那些陈腐的旧传统、旧观念。
在陈生看来,卖猪肉比卖电脑更有技术含量:卖电脑就是把各种硬件进行组装,然后卖给消费者。组装是一门技术,只要稍加学习便可。但是对于卖猪肉而言,肥肉、瘦肉、排骨等如何去分割、如何搭配,决定了卖猪肉的赢利还是亏损,其可变性很大。
对刀手带来的经济效益,陈生算的很精明:刀手看似简单,但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活,甚至可以说是门艺术。在市场上,一个技术娴熟的刀手可以让一头猪的利润多出一两百块钱。
他拿起一块肥腩肉现身说法:“如果分割得好的话,这块肉会连在肥油上,而现在它成为了一块不值钱的碎肉。肥油一般在市场上卖3块多一斤,而碎肉只能5毛钱一斤贱卖给农户来喂鱼。”
因此身为校长的陈生在结业典礼上有几许自豪地正告自己的弟子:“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
你千万不要以为,来屠夫学校学习的只是些低能儿,相反,高学历者不乏其人,甚至还有两名女学员。
26岁的大学毕业生陈少军,是在毕业典礼上被学校授予为数不多的几个“金牌刀手”之一。
金牌刀手这个头衔意味着,把半头猪成功分割只需耗时25—30分钟。
陈少军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家电销售,业绩惨淡。听到“屠夫学校”公开招生的消息,他就慕名而来。
得了金牌刀手称号的陈少军雄心勃勃:他的老家在农村里,家里有一个养猪场,他以后打算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刀手转作销售,然后努力向管理层靠拢。看得出,低门槛的创业平台让他兴奋不已。
北大好像从来就与猪肉佬有缘。数年前,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
当年,陆步轩以全县文科状元考上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进企业。企业破产后,2000年租房办“眼镜肉店”,打造出闻名全国的“陆步轩现象”。
从陆步轩到陈生,都是北大毕业,都因当猪肉佬闻名于世。他们的创业模式挑战者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似乎有点俗。但是他们的的确确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僵化的观念和死水一潭的价值评判标准。
实际上,“屠夫学校”现象是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出现,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期社会的现状相吻合。它的火爆,也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单调、陈旧,与市场需求不适应,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弊端。也提醒着慨叹毕业等于失业的莘莘学子学子们,要放下身段,弃掉高低贵贱的就业理念,用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诠释创业之路。
北大才子一旦和似乎南辕北辙的“屠夫学校”挂上钩,荡涤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污泥浊水,杀戮的不仅是沉淀在理念深处的阴毛鬼祟,对重构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