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情孟非---有诚也扰
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孟非请辞《非诚勿扰》主持人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日前,江苏卫视证实已停录《非诚勿扰》,主持人、嘉宾请辞。
《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在微博中透露,最近的节目审片越来越严格,一期节目要审6次以上。
王刚此言不虚。上周六、周日的两期《非诚勿扰》已经让观众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场上嘉宾的言谈、孟非和乐嘉的串词、现场的音乐和氛围,突然象一下子“变脸”变得颇为“温吞”。
对此,乐嘉的反应更为激烈。他在最近的博客中抱怨节目被剪得太多:
嘉宾们全被修剪得“毫无性格”,自己在节目中显得“和废物没什么两样,在台上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令他感到很羞耻,连他的助理也觉得节目没意思,“不如不干了”。
一向不爱写微博的孟非也连续更新,称自己身心越来越疲惫,“山雨欲来风满楼,众口铄金君自宽”,如果不做主持人,就去游历四方。
种种迹象表明,孟非离开,乐嘉不满,《非诚勿扰》似乎避免不了停播的命运。
假如《非诚勿扰》黯然退场,乐嘉、孟非这对好哥们必然要面对劳燕纷飞的尴尬。
而在这场命运大逃亡中,和乐嘉比较起来,盘点孟非的人生之旅似乎更具悲情色彩。
一,梦断高考。
1971年,孟非出生于重庆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忠厚老实的父母,对小孟非寄予了殷殷的厚望。
12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孟非随父母迁居南京。此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学和南京市第一中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绩总是差强人意。
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这无疑击碎了孟非的大学梦。
孟非并没死心,和所有同学一样,想插班复读,明年再战。但找了很多学校,但一看他的高考成绩单,就毫不犹豫地拒绝。
二,南下淘金。
孟非不想吃闲饭,他试图出去找工作,可当时一个高中生不会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时间一长,他着急了:今后的路怎么走?
当时正逢南下淘金热方兴未艾,为了寻找出路,一合计和一帮同学去了深圳。
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孟非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到处奔走于深圳的大街小巷,但处处碰壁,无功而返。
眼看带的钱没了,孟非只好从当初住的小招待所搬出来跟一大群人挤在一间破烂不堪的简易房里。
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阅着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废几乎旧报纸,如饥似渴地寻找着米粒大的招工信息,之后一次又一次去面试、应聘……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孟非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苍天有眼,一个月后,他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的工作。
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遭到工头的责难与斥骂,这无论如何让梦飞不能忍受。
孟非终于开始认真地思考起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吗?
三,打道回府。
由于不堪忍受繁重的劳动和无端的歧视和屈辱,搬运工只干了一个月,孟非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南京的列车。
一回到南京,孟非整天泡在人才市场。一日,他听说南京一家报纸的印刷厂招工人,立刻跑去报了名。
当印刷小工虽然报酬不多,但可以免费看报纸,掌握信息,已经逐步务实的孟非知道了信息的重要意义。
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当时,孟非所在的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机器需要从周二到周四不断工作,而真正操纵印刷机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
这样,孟非从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下班,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在不分昼夜的连续3天工作时间里,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
这样的工作机械、枯燥不说,跟在战场上打仗没什么两样。最要命的是,只要手脚稍微慢一点,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流水线作业,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自然一定会受到班组长劈头盖脸的臭骂。
尽管如此,倔强的孟非坚持了下来。月底结薪,孟非拿到了仅为23元的工资,但是他仍然禁不住激动地泪流满面。
四,重振旗鼓。
孟非是个有心人。工作间隙,他不像其他工友玩牌、打闹,而是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充实自己。
在日记里他曾写下这样一句话中:“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
于是,孟非决定参加成人高考,实现大学梦想。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
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一边打工一边上课,孟非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休息时间更是少得可怜。他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边打工边读书仅仅2个月,他的体重就减轻了将近8公斤!
但孟非从不叫累,他憋足了劲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来!为了学习,他尽量压缩睡觉时间,一有空就多看书。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每天都告诫自己: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苦难换在后头!
五,再遭厄运。
幸运女神似乎并不垂青这个刻苦、任性的小伙子,而是给了他更大的苦难,而且是致命的。
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实在太累了,一不留神,取报纸的时候手竟被机器卷压进去了!全厂上下一片混乱,立刻停止了生产。
所幸的是,因为抢救及时,他的手总算保住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印刷厂领导的极度不满:这次工伤事故是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车间的领导们由于受到上级批评,并无厘头地迁怒于孟非。
1993年春节前,孟非又被车间领导骂了一顿。
是可忍,孰不可忍!孟非毅然辞职了。
辞职后的孟非郁闷地游走在南京街头,欲哭无泪……
六,不屈不挠。
生活没有怜悯。为了养活自己,孟非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
听说开超市挣钱,他就四处筹款,开了个小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于1994年初关门歇业。
血本无归的孟非情绪沮丧到了极点,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还是自强不息?倔强的孟非选择了后者。他又一次开始到处寻找招工信息。
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他清楚,接待员的工作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等杂勤工,可还是立马去报了名。
这次,孟非艰苦的打工经历实打实地帮了他,身体强壮又能吃苦,他很快被录用了,自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重复地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孟非是200多名临时工中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
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此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为什么只能打杂?我也要做一名记者!
一旦有了方向,孟非的生活里仿佛充满了阳光,干起来格外卖力。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七,幸运降临。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如此“恩典”,孟非喜出望外,他太需要这个临时记者的头衔了!
此后,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达旦的熬夜是家常便饭。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爽快极了!
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电视台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八,终成正果。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
出乎意料的是,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获奖让孟非终于甩掉了打杂的帽子,堂堂正正地成为正式记者。
孟非哭了!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路开始变得阳光起来。
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都市传真》。
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也随之则提高到1000多元。
始料不及的是,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
一不做二不休。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光头孟非”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九,曙光乍现。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定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谁来当主持人就摆到了议事日程: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左右斟酌,举棋不定。最终,一锤定音,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
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
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事实证明,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语破天惊的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慷慨陈词抓住了台领导的神经,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
关键时刻,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十,书写传奇。
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
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十一,再造神话。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也开始全权负责。
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03年7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
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非诚勿扰》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引起大众广泛热议。
根据CSM数据收视率平均突破3.0%-4.3%之间,最高一期达到4.53%,毫无疑问成为周六,周日收视冠军。
十二,荣誉等身。
由于孟非的执着,更由于他的不懈努力,2003年度被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授予“总台十佳个人”称号,获颁“突出贡献嘉奖”。
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新浪网发起的“2003最受中国电视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评选中,获第二名;
2007年、2008、2009 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
2010年 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2010年6月7日在第16届上海电视节开幕“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表彰活动中获得30年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个性十足,拼劲十足的孟非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他的奋斗历程浓缩了70后拼搏的艰辛与执着,读来感慨多多,反思多多。
离开了《非诚勿扰》,对他来说也许是个全新的开始。
祝愿孟非,一路走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