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xjj.com/dedeimg/allimg/090505/14503M412-0.jpg
是啊,我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
赵本山和他的弟子演绎的小品《捐助》一出炉就引起热议。
和往年不同,批评声多于赞扬声,认为不及格的大有人在。
整个小品凸显的低俗来自拿穷人开涮以及本山和徒弟之间自贬自损、互贬互损。而支撑起其中笑料的无外乎民间惯用的“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小品中徒弟指责师傅:不是给寡妇挑水,就是给寡妇捐款。而师傅则反唇相讥,用俗不可耐的浑段子取乐观众。
随后上场的受捐赠母亲的形象怎么看像是祥林嫂,见面就叩头,面无表情两眼发呆,听人摆布。无论是编剧的潜台词还是演员的行为语言,对这位单亲母亲充满戏谑与取乐的意味。
尽管按照潜规则,很有可能拿到大奖,但观众买帐不买账很难说。
随着本山团队节目质量的急剧下滑,有一个问题很自然的浮出水面:赵家军的旗子到底能打多久?换种说法,赵本山和他的弟子还能风光几时?
提出这个话题并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没话找话赚人眼球。人们对“赵家军”生存时长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中国文艺现状的深层次考量。
有一种说法,二十多年的春晚是全球华人的文化盛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春晚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在文艺界,本山现象也值得关注。有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本山小品在支撑着春晚。就是说赵本山是春晚的一根大梁。
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梁倒会怎样?
种种迹象表明,这根梁有些变形,虽不能说岌岌可危,但他承受的不应承受的东西太多了,坍塌是早晚的事。实际上已经有人喊出了“春晚若要革新,请先革掉赵本山”的口号。
这不是危言耸听!君若不信,请看下文:
一是,本山的“忧患意识”存在着致命的硬伤。
这里说的忧患意识不是赵本山对春晚走向的担忧,更不是对中国文化的担忧。这个题太大,不是他应该考虑的范畴。他的忧患是“赵家军”如何通过春晚这个大舞台提高身价,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全国甚或世界,进而完成“赵家军”成为超强“吸金机”的华丽转身,以实现赵大叔“徒徒弟弟不能穷尽”的宏愿。
这一点,赵本山并不否认。他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表达过,也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你看,他力捧自己认为前途不可限量的弟子,有意减少自己的戏份甘愿当绿叶。而老赵看准的人到底是不是前途无量,他们能否如师傅所愿,走出几个“小本山”来,只有天知道!
二是,赵本山的梦想带有明显的幻想色彩。
由于老赵突然发病,身体欠佳,他的这种忧患意识更为强烈。其梦想就是把春晚舞台当作赵家军的演兵场,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演练再练出几个赵本山来。这个意思他没有直说,但说到不如做到。小沈阳就是实现这个梦想的示范者。而小沈阳的一炮走红,加剧了赵大叔这种梦想的膨胀。去年带了两个,今年一发而不可收,一下子带到春晚舞台上四五个,创下他演小品人员规模的新纪录。
其实并不是本子需要,而是赵本山运作的结果:不仅小沈阳成功搭上春晚末班车,原先已落马的徒弟于洋也有机会上了春晚的舞台。为了让徒弟于洋可以重上舞台,赵本山不管本子本身的需求,再次修改剧本,将演员阵容扩充为5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阳洋”组合一同亮相春晚并没给春晚添多少彩,反倒成了一块鸡肋。
和《不差钱》比起来,无论小品《捐助》的立意还是他的弟子的演技确实不敢恭维。正如有观众调侃的,不客气的讲,小沈阳演的主持人角色“拉头驴”来也能演.王小利除了结巴是他的真功夫外,看不到有什么亮点。其他两位更没特点,纯粹是为了混个脸熟。
敢把在国人眼里神圣的春晚舞台当成赵家班底的演兵场,本身就属于想入非非的幻觉。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更是对国人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挑战,不为认可实属情理之中。
三是,本山浓烈的“大牌意识”影响他走不长远。
赵本山对春晚的贡献有目共睹,对小品这个文艺品种的生存发展立过功,流过汗。用时尚的话说是小品界里的大哥大。但他的“我是本山我怕谁”的观念根深蒂固。与之相对应,他的“耍大牌”也耍的也让人望尘莫及。别的不说,单就对捧红他的春晚剧组表现出的态度就不能让人大跌眼镜。
大家心知肚明,春晚剧组唯一不敢惹的大腕是赵本山,唯一敢和春晚剧组平起平坐的大腕也只有赵本山。他可以不参加节目审查,甚至剧组搞审查,他可以另搭台子唱对台戏。节目自己定,演员自己选,时间自己定,俨然春晚剧组的副总导演。正是由于过于自以为是,没有像其他节目一样精雕细刻,导致小品《捐助》,语言粗糙、包袱乏味、节奏拖沓、场面混乱,笑料庸俗,演技平庸,招来骂声不断应在情理之中。
四是,对金钱的崇拜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国人看来,文化和金钱是应保持距离的。有品位的艺人看中的是自己的艺德,对金钱的热追往往倒胃口。尤其是为人指背的广告,一旦接近它就说也说不清楚。
而本山小品堪称开春晚节目植入广告之先河。在去年的小品《不差钱》中,他就已经开始小心翼翼地为搜狐做广告,由于比较隐蔽没有明显的硬伤。今年更是有恃无恐,不管作品需要不需要,软广告变成了硬广告。不但肆无忌惮的兜售搜狐之搜狗,又加上了天价酒--国窖1573。
对一个受捐助的寡妇来讲,本山不管她卖起卖不起国窖1573,只要他需要就加进去,不惜担负受贿的嫌疑。演出时,他专门把商标摆放好面对观众。而央视好像也心领神会,恐怕观众不理解其良苦用心,给了好几个特写镜头。似乎在告诉观众:受捐助的寡妇买的起的酒,你也买得起。
对本山的金钱崇拜我们不得不佩服。但作为观众,在短短的小品中刻意植入广告,而且不合情也不合理,多少有些让人看了不舒服,谁还有心去欣赏小品的精彩?因为观众在赵本山的小品里闻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铜臭味。于是有网友尖锐质疑 , 《捐助》植入广告射出的是赵本山,本质上却是央视和企业的通奸交好。而对于十几亿观众,又是不是带有强奸的味道?!
如上所言,本山团队在追求金钱和追求艺术之间已近剑走偏锋,狭隘的地域特色文化笼罩下的自私演绎,越来越遭到抛弃,引起不满在所难免。旗子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其根本不在于否定,不是惹谁不高兴。而在于警示人们静下心来,去除浮躁,用心去找一条赵家军可以“燎原”的阳光大道。
这个话题不光是本山的,也是我们大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