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平安夜。
朋友打电话说聚聚吧,一年一次,很有意义的,我婉拒。
并不是我不想,这几天心里老装着一个人--拾金不昧的拾荒老人郭冬容。
尽管相隔千里,尽管素昧平生。但在这依依的平安夜里,我很想和这位70多岁的老人超越时空做一次心灵的交流。
12月21日晚上回家,随手拿起报纸闲翻,在【燕赵都市报】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看到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说的是湖北黄石市铁山区三岔路村民郭冬容----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拾金不昧,把7000多元捡到的现金交到民警手中,而自己却没有一块钱买早餐的消息。
我将近不惑之年。生活的潮水起起落落,淹没了许多心灵里鲜嫩的绿草、昂扬的激情,麻木、冷眼似乎成了自己生活的另一张名片。可是这次我却被震撼了,一分震惊,一份感动竟让我不能自制。
躺在床上,夜不能寐,郭冬容老人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象过电影一样反复出现。
我觉得我想写点东西,一个关于郭冬容老人的东西。
我感到郭老太之所以让我如此震撼,除了在她面前自己自惭形秽外,也折射了我们这个社会在道德建设方面的缺失与无奈。
12月22日,在我的博客上匆匆的放了一篇博文【拾荒老人郭冬容该上春晚】,当初的想法是春晚应该厚重些,在国人的道德提升层面上有所作为,但不是生硬的说教。而郭老太的事迹具备了应有的几个元素。始料不及的是,它竟然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新浪网在第一时间放倒新浪博客首页。23日又放到新浪博客首页的头条,并在新浪网首页开辟了专栏予以推介。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么一篇小小的博文引起网友巨大关注,标志之一就是点击量直线攀升。仅12月23日一天,点击率就高达12万多次、评论上千条。网友们或留言或转贴或评论,好不热闹。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郭冬容老人的敬意,对自身和我们这个社会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刻反思。大多网友强烈支持郭冬容上春晚,同时也对郭老太事迹背后凸显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好多质疑和建议。
一条条评论似一条条小溪扑面而来,汇成滚滚春潮温暖着我的心。
在感动之余,我有些不知所措,也有些茫然,深切感到了网络力量的强大。
但很快我明白了,心里也亮堂了。因为在我面前,在大多有良知的国人面前亮起了一盏灯,也是我们的心灵久久呼唤的那盏灯。
这盏灯是郭冬容用她的善良和淳朴点燃的。
事后,郭老太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精彩的解读。不妨听一听。
“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能要。”郭冬容婆婆在接受都市快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们给我钱我怎么好意思要,我知道自己在做好事,如果仅仅因为做点好事,就寻求回报会被邻居耻笑,但是我确实饿了。”说起自己从民警手中借一元钱的事,郭冬容这样解释。
“后来我还给他他怎么也不要(笑)真不好意思呀,我没有想到事情会弄得这么大。都是应该的事,不是自己的钱怎么能拿呀,真拿了我会晚上睡不着觉的(再次笑)。。”再次见到借钱民警后,老人家想还钱,被民警婉拒了。
“我没有读过书,也不知道什么道理,但是我总觉得钱不是自己的就不能要。后来有村民说我傻,有人说当时周边没有人,如果不吭声将钱装起来拿走,谁知道?我对他们说,天和地都知道,会遭到报应的。那个钱的包装很严密,我想失主肯定有大用,估计是忙着什么急事。如果我拿去了,这个钱是要给孩子或者老人看病,被耽搁了岂不是罪过。”
“是的,当时确实有点饿了。从早上6点出门到9点多,走得眼都发花了,就想找民警借一块钱,一块钱我买两个馒头吃了,现在想起来真不好意思。我后来要还给他们,他们(民警)不要。不能你因为做了点好事,就要求回报吧,我做不出来。”
都市快报:“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郭冬容:“哈,不要这么说,公安局的来看我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呢。你看,这都是做了好事就会有好报的。你不觉得吗?要多行善少作恶,这样会有好报的。”
面对这些我知道这些朴实无华、干净透明的回答,我深知无权再去说任何花言巧语的话。我觉得在老人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任何对她这种行为的诠释和解读都会弄巧成拙。
我知道她点燃的这盏灯足以让我们读懂自己的龌龊,撕开自己的所谓高尚,亮出自己在这个社会圈子里并不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底牌。俯下身子从零开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完善。
在她面前我们好多人已经被她高大的身影遮住。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应该伸出手来,努力的为可敬的老人点燃一盏灯,一盏足已温暖她的吉祥之灯。
那就是我们人人都想拥有的平安之灯。
我们用心、用手共同把这盏灯点然,祈福她:好人一生平安!
在这寒冷的夜里,在这洋溢着无数许愿、祝福、梦想的平安之夜。
我们衷心祝福老人郭冬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