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的立人思想

(2009-09-04 20:52:17)
标签:

速跑集团

郑文杰

职业规划

就业辅导

创业

培训

物流

危机

杂谈

                       鲁迅的立人思想    

    二十世纪初,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指出,近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解放。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高扬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平等的权利,导致了近代化的大发展。中国若想实现近代化,也必须有一个人的启蒙、人的解放的过程。他强调,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是近代化的关键。中国百废待兴,“而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鲁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立人思想:

 

    第一,确立独立自主人格观和自由平等的权利意识。鲁迅认为,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的权利是民主的本原和民主政治的基础,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政体,才是真正的民主政体。他说,法国“自法朗西大革命以来,平等自由,为凡事首”,通过国民教育的普及,这一思想传播到全社会,人们“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悟个性之价值”,由此动摇了传统的信仰和习惯,而致力于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实现,“社会民主之倾向,势亦大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确立自主人格观和平等自由的权利意识对近代化极为重要,中国的改革也必须由此入手。这种新的人格观突破了伦理本位的传统人格观,它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平等自由权利,人被置于本位和基础的地位,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不再淹没于儒家三纲五常人伦关系的网络之中。它的确立,必将使人们更自觉地投身于救亡和改革活动。

 

    第二,确立理性自主的科学精神。鲁迅指出,19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在西方产生了物质万能和科学崇拜的思想,它忽视人在认识与改造世界时的主观能动作用,压抑人的创造力。这种思想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自大和长者本位的劣根性结合起来,导致了物质崇拜思想、宿命论和一切惟上惟官的被动思维方式。因此,为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改造之,必须“掊物质而张灵明”,即人们在认识世界时,绝不能囿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现象联系,而应张大“性灵之光”,透过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在这里,鲁迅特别强调理性自主的精神,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在社会生活中,摆脱了奴隶心态,具有自主人格的人才有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在科学活动中,由理性而不是由外在权威支配的,自觉参与认识活动的人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种重视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科学观表现出浓厚的启蒙色彩。

 

    第三,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中外古今文化。鲁迅认为,在构造中国近代新文明时,既要符合世界进步趋势和近代精神,又须继承发扬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不能认为西方一切皆好,无条件接受,而必须“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才能够“施之国中,翕合无间,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同时,也不能认为中国传统一切皆非,将一切罪恶归之于“古之文物”,而应在批判封建纲常伦理对人性压抑扼杀的基础上,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进而对之实行符合近代化要求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弗失固有之血脉”,才能够融合中西之长,得到古今文化之精髓,“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

 

    第四,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鲁迅指出,在封建时代,个人对国家是依附关系,个人只是家族、国家、皇帝的附属品,不可能独立存在。由于个人的自主人格和基本权利遭到漠视,人们对国事缺乏自觉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因而国权也难以确保。辛亥革命前后,鉴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面,有人提出人权与国权对立论,声称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国家的独立富强要求互相排斥、非此即彼,欲争人权势必有损国权,欲争国权就不能不牺牲人权。鲁迅对此加以驳斥,他说,在近代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既不是依附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依存关系。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权利是民主的本质,是近代国家的基础,只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才能使中国由既无人权也无国权的“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不但人权得以大张,国权亦得以巩固,“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