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学论文01·蕴藻的蕴字读音新探/贺兼南1996年原创

(2010-03-07 13:11:57)
标签:

语言学

论文

蕴藻

读音

新探

语音

反切

切韵

广韵

集韵

鲁迅小说

社戏

文化

分类: 议论

语言学论文01·“蕴藻”的“蕴”字读音新探

贺兼南原创于1996年9月,初刊于《绥宁报》1997年4月1日第四版

 

“蕴藻”的“蕴”字读音新探/贺兼南

 

 

1.“蕴藻”的“蕴”字读“yùn”不妥

而应读“wēn”[uәn˥]

    “蕴”是个当今通用的规范汉字,曾写作“藴”,“蘊”,“□”(□:上部近似“卝”,下部为“縕”)等多种形体。人们常在“蕴藏”一词中同它见面:在这个词中,它读作“yùn”。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也有这个字,但它应当读“wēn” [uәn˥]:“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小说数十年来一直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多次改版的课本,每次都给这个“蕴”字注音为“yùn”。笔者认为,存在于“蕴藻”这个词语中的“蕴”字应当读作“wēn” [uәn˥],特提出来与大家商讨。

 

2.  可由两条途径推知“蕴藻”的“蕴”

读音为“wēn”[uәn˥]

    2.1 由古籍中“蕴藻”就是“蕰藻”的事实推知此“蕴”当读音为“wēn”[uәn˥]

   

    2.11 《左传•隐公三年》中有这样一段话:“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数百年后的左思在《三都赋•蜀都赋》中写道;“其沃瀛则有攒蒋丛蒲,绿叶红莲;杂以蕴藻,糅以蘋蘩;总茎柅柅,裛叶蓁蓁:蕡实时味,王公羞焉。”很明显,后左氏得体地引用了前左氏“蘋蘩”“蕰藻”“王公”“羞”等词语,只是在引用时把“蕰藻”写成了“蕴藻”。构思十年的《三都赋》不同凡响,人们争相传抄,“洛阳纸贵”缘此而起。于是代替“蕰藻”的“蕴藻”即由此而流传更广。所以“蕴藻”就是“蕰藻”,“蕴藻”的“蕴”就是“蕰藻”的“蕰”。

 

    2.12 作为“蕰藻”的“蕰”,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标音都是“wēn”,所以“蕴藻”的“蕴”自然也当读作“蕰”:wēn[uәn˥]。


   

    2.2  由“蕴藻”中的“蕴”和“藻”的并列关系推知此“蕴”读“wēn”[uәn˥]而不读“yùn”

    2.21 从“蕴藻”所处的语言环境分析,“蕴藻”是并列结构而不是偏正结构,其中的“蕴”是“一种水草”,而不是“积聚的”“藏着的”之类的意思。
    在“蕰藻”尚未写作“蕴藻”的《左传》中,“蘋蘩蕰藻之菜”与“涧溪沼沚之毛”、“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等三项相排比,它们当有相同的结构。“涧溪沼沚”是四处所相并列,“筐筥锜釜”是四器物相并列,“潢汙行(即洐)潦”是四水类相并列,可见“蘋蘩蕰藻”也当是四者相并列。此四者中,前二者“蘋蘩”是“蘋”(田字草)和“蘩”(白蒿)两种“可羞”的野草,后二者“蕰藻”也当是“蕰”和“藻”两种“可羞”的野草。所以,“蕰藻”是并列关系的“蕰和藻”,而不是偏正关系的“‘蕰’的‘藻’”。只有按偏正关系理解,“蕰”才是“积聚”,“藏着”一类意思,而按并列关系理解,则“蕰”是与“藻”同类的“一种水草”。
    在《三都赋》中,“杂以蕴藻”同“糅以蘋蘩”对仗。与两种可“羞”的野草“蘋蘩”对仗的“蕴藻”,也当是两种可“羞”的野草。就是说,“蕴藻”是并列结构,其中的“蕴”是因同类而与“藻”相并列的“一种水草”,而不表示修饰限制“藻”的“藏着”“积聚”之类的意思。
    在《社戏》中,“豆麦蕴藻之香”里的“豆麦”,决不是偏正关系的“豆一样的麦”或“豆中的麦”或“豆旁边的麦”之类,它只能是并列关系的“豆和麦”! 那么,同“豆麦”相并列的“蕴藻”,也同样不能理解为偏正关系的“‘蕴的’藻”──“藏着的藻”、“积聚的藻”之类,而只能是并列关系的“蕴和藻”。换言之,“蕴藻”的“蕴”不表示“藏着”、“积聚”之类的意思,它是可与水草“藻”相提并论的“一种水草”。

 

    2.22 意为“一种水草”的“蕴”字,在现代工具书中的标音是“wēn” [uәn˥]而不是“yùn”: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等现代工具书都只给“蕴”字标出一个音──“yùn”,也只列有此音所摄的义项“藏着”、“积聚”之类,都与“一种水草”这一意义无关,当然更无涉及“蕴藻”一词的例句。因此,“蕴”字在这些书上的标音“yùn”并不代表意为水草的“蕴”字的读音。如果不顾这一事实而将“yùn”这个读音,并连同此音所摄义项“积聚”、“藏着”之类,从字典词典中拖出来,强行移栽到“蕴藻”一词中的“蕴”字头上,这就如同将“县长”的“长”字读作“长短”的“长chánɡ”一样欠妥。
    《汉语大字典》给“蕴”字标了两个读音“yùn”和“wēn”。其中“yùn”音统摄“积聚”、“包藏、包含”、“事理深奥处”、“盛”、“尊崇”、“闷热”、“乱麻”、“类别”等八个义项;“wēn”音统摄“饶”和“水草名”这两个义项。在“水草名”义项中列有关于“蕴藻”一词的例句。可见“蕴藻”一词中的这个代表一种水草名的“蕴”字的读音是“wēn”[uәn˥],而不是“yùn”。
    《辞源》也给“蕴”字标有两个读音:“yùn”和“wēn”。“yùn”音统摄六个义项:“积聚、收藏”、“含义深奥”、“闷热”、“乱麻”、“通‘酝’”、“荫覆”;“wēn”音下列有“水草,通‘蕰’”这个义项,且列有关于“蕴藻”一词的例句。而《辞源》在“蕰”字的“wēn”的读音下的解释为:“水草名。……蕰藻……段玉裁以‘蕰’为 ‘牛藻’,以‘藻’ 为‘聚藻’,以‘蕰藻’为二物。”这里介绍了学通经史,尤精音韵训诂的清朝大学者段玉裁的名著《说文解字注》中的见解,当是可信的。由此可知:①意为水草的“蕴”字当读作“wēn”[uәn˥],而不读作“yùn”;②“蕴藻”是指被称做“牛藻”和“聚藻”的两种“水草”,其中的“蕴”是“一种水草”。

 

    2.23 意为水草的“蕴”按古代工具书标音也应读“wēn”[uәn˥]:
    《辞源》给“水草”义的“蕴”标音“wēn”是以《广韵》的“乌浑切”为依据的,《汉语大字典》给“水草”义的“蕴”标音“wēn”是以《集韵》的“乌昆切”为依据的。可考的古韵书,以隋朝陆法言的《切韵》最早。宋初陈彭年等人的《广韵》,则为今存完整的《切韵》增订本之一,后世学者多据此上推古音,下证今音。稍后,《集韵》又增字近三万,与《广韵》互有得失。据《广韵》和《集韵》来推求“水草”义的“蕴”字的读音当是最可信的。
    《广韵》给“水草”义的“蕴”字所标的反切“乌浑切”到底是个怎样的音呢?
    “乌浑切”的反切上字“乌”,属清音影母(今为零声母);反切下字“浑”,属平声臻摄魂部韵(开口呼,洪音)。根据这些特点和古汉语音韵学规律,按现代汉语标准音──普通话读音时,这个“乌浑切”,因为其反切上字“乌”当今属零声母,所以它的整个音节(先不考虑声调)与其反切下字“浑”的普通话读音[xuәn↿](用拼音字母标出各音素,则为“huén”,但按拼写规则,则当写作“hún”)这个音节中的韵母部分[uәn](即“uen”,单独成音节时当写作“wen”)相同。简言之,“乌浑切”的音节就是[uәn](wen)。而“乌浑切”的声调则当与其反切下字“浑”的古调类相同。因“浑”是古平声,“乌浑切”也当为古平声。但它到底属古平声中的阴平还是阳平,却是由反切上字的清浊来决定的:清则属阴平,浊则属阳平。由前述知道,其反切上字“乌”是清音而不是浊音,所以“乌浑切”的声调当是平声中的阴平而不是阳平。将音节和声调合在一起,就是[uәn˥](wēn)。
    《集韵》给“水草”义的“蕴”字所标的反切是“乌昆切”。“乌昆切”与“乌浑切”的反切上字相同,而反切下字“昆”与“浑”也都同属平声臻摄魂部韵(开口呼,洪音),所以,“乌昆切”的切音结果也同“乌浑切”一样是[uәn˥](wēn)。

 

 

3. 结论


    综上所述,《社戏》中或其他地方出现的“蕴藻”,都不是“‘蕴的’藻”,而是“‘蕴’和‘藻’”,也就是“牛藻和聚藻”。意为“一种水草”的这个“蕴”字,不能同意为“积聚”、“藏着”的“蕴”字那样读作“yùn”,而应该读作“wēn”[uә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