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西行记】环中国游(第三线段)随笔-D33:昆明-晴隆。-寻找史迪威公路(24拐)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自驾 |
分类: 环中国游 |
居士西行第33天,寻找史迪威公路(24拐)。
-----------------------------
环中国游(第三线段)随笔-D33:昆明-晴隆
山林居士
上午,从昆明市加满油,沿着环城路出城。
近年来已经是第三次来云南了,前两次曾想在保山和腾冲地区寻找史迪威公路(24拐),都没有结果。最近从各种渠道确认,这条当年的抗战公路却在贵州省境内,决定去看看。
沿着杭瑞高速公路向东行驶,大约两百多公里后,来到了胜境关,这里是云南省与贵州省的交界地,出关之后就是贵州省了。检查身份证和车辆后放行。
贵州山地偏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继续沿着公路前行,快到晴隆县时拐出高速,沿着G320走了约十余公里,便来到了一直苦苦寻找的抗战公路----24拐。
这里已经建成了抗战历史景区,景区建了陈列馆,还陈列着二战时期的军车和大炮。
二十四拐位于晴隆县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俗称二十四道弯,又称史迪威公路。公路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晴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1945年,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二十四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视线却很明朗开阔,心绪平稳,无惊恐之感。现己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这段路是G320的一部分,后为保护历史遗迹,320国道在旁边修了一条支路,据说自2014年始,这条路已不再允许社会车辆通行了。本想亲自在这条路上驾驶一趟,以体验当年那些运输抗战物资将士们的感受,可惜已经不能了。
在游客中心要买游览票和摆渡车钱才能进景区体验(票价不菲),好在年龄达标,免了进园门票,只买了车票。
坐着摆渡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各行驶了一趟,算是亲自驾车体验吧。随后,摆渡车将游客拉到山顶的观景台。
在观景台沿着插满红旗的步道拾级而上,抗战军事展览馆就坐落在顶端。
回首望去,远处的村落清晰可见。
向旁边望去,24拐就在眼前,她就像是一条丝带一样缠绕在山腰之间,也像是一条小溪,从山顶蜿蜒流下。
换个角度去看,改道后的320国道从山下蜿蜒而过。
步道边插满的红旗就像一条红色的长龙一样,伸向远方……
天上阴云渐起,阵阵凉风袭来,要下雨了……
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