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儿童的组诗教学

(2009-03-15 20:10:16)
标签:

杂谈

分类: 上课评课

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专题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7.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tái)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7.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yún)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9.村居     (清)高鼎(dǐng)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40.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里的童年,真好!

彭峰

1月16日,五(2)班,是阅读课。

早在昨天,我就已经请同学们将《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池上》、《所见》、《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村居》共6首古诗默写在硬笔书法纸上了,并发给六人一组每组一份关于六七十年代人所喜爱的“童年的游戏”阅读材料(文配图)。

10:45,铃声响,我已在黑板上写了“童年”两字。

“今天,我们将走进——”。

“童年。”

“不过,是走进古诗中的童年。古诗中的到底有怎样的童年呢?请大家拿起你默写的6首诗,在你的大声朗读中体会一番。”

三四分钟后,我请孩子一首一首讲。

学生首先朗读的是《宿新市徐公店》。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曾讲过,读诗主要应该抓住什么?”

“抓住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抓住诗的味道和感觉。”

“抓住韵味。”

“那么,从什么地方看出诗的情感、思想以及韵味呢?你认为通过那扇窗户去看呢?”

“图象。”

“图象。”我大声重复,并板书于黑板上。

“那么就请你们开始找找《宿新市徐公店》里的‘图象’吧。”“图象”可是孩子们理解诗的“暗号”,如果用术语讲,其实就是“意象”。

一个孩子先读后发表意见:“黄色的蝴蝶、菜花。”

“恩,这些是关于动植物的图象。”

“儿童,急走的儿童。”

“好的,这是关于孩子的图象。”

“篱笆,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

“这是关于生活环境的图象。你熟悉这样的生活环境吗?”

“这是乡下。我的外婆家就在乡下。”

“我想,城里有很多东西是乡下没有的,而稀疏的篱笆与一条通向远方的小路可是只有乡下才有哦。”

“这么多图象,组合成这样一幅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起个名字吗?请写在你书中插图的下方。”

有的孩子起“童趣”,有的起“村居”,有的起“菜地玩耍”,有的起“扑蝶”……

我们交流之后,我请同学选择哪个题目更贴近这首诗。于是多数同学说“扑蝶”比较好,我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要求读出“味”儿来。结果两位孩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一句时显得慢吞吞,我请孩子把读懂的都通过动作表达出来,结果两个孩子都是是快走着追。于是,我板书“走”,所有的人都认为是非常快地走路,有的说是心里面着急,于是我解释“走”在古诗里指“跑”。再读,好多了。我示范后孩子再读,则有点韵味,并把“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溢于言表。

“那么,透过‘扑蝶’,不,是透过‘追蝶’可以看到怎样的童年?”

交流后,板书的是“快乐”。

转下一首——《池上》,学生找到了这些图象:白莲、小艇、浮萍。

“如果我们抓住这些主要图象,将每行诗歌的字数缩减,意思不变,这个游戏非常有用,它能够帮助我们读懂诗的意思。请看这个例子。”

原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减肥”后也很美: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辞,下扬州。孤帆尽,唯见流。

“我们来给《池上》做一个‘减肥’吧,将每行五字,缩减为每行三字,意思不变。这就需要大家首先弄明白每一行的意思了。”孩子们先是瞪着我,然后很快有了“答案”。

“撑小艇,偷白莲。不解迹,浮萍开。”

交流“解”的意思,而知“不解”的意思,那么“不解迹”的意思自然就是不知道痕迹的意思。请再读读“不解藏踪迹”。同学们发现“不解迹”与原诗句不一样。

怎么改?不会!我说“不解藏”,他们豁然。

我们一起将缩减后的与原诗诵读一下,然后交流感受。学生先读原诗,再读缩减的诗。大家都有一种“减肥”后的诗韵味不好,我总结,怪不得人们称诗歌为最精练的语言,称诗为语言中的钻石。我们再次诵读,接着我话锋一转——

“同学们,很明显,这是一幅——”

“采莲图。”

“偷莲图。”

我板书偷莲,问:“你看到了怎样的童年?”

“天真的”、“无邪的”等,就没有说到批评这个小孩子的。我问:“明明这个小娃是偷白莲,可是同学们为什么不但不讨厌他,反而还很喜欢他的样子。你们喜欢他的天真无邪,其实就是说明你喜欢怎样的童年,不喜欢怎样的童年?”

“喜欢天真的童年。”
    “不喜欢小大人一样的童年。”

我板书,天真无邪。朗读(能否读出你此刻内心的感受)

读完,转下一首——《小儿垂钓》。

这次孩子们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图象是“学钓鱼”,而透过这个,孩子们看到了充满好奇心的童年。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次用帮诗歌“增肥”的“玩法”引导学生将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此时,我对着孩子们说:“古诗,有时候转化为现代诗,也是非常美的,并且可以将我们自己对一首古诗的理解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又能表现中另一种美来。请看我以前的学生改编的——”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改写者:朱姝婷(溧阳新昌中心小学四(2)班)

悄悄地,静静地,

湖光与月光和谐,

仿佛仙境一般。

明亮的,闪耀的,

潭面没有风,

一点儿波涛也没有。

远远的,朦胧的,

洞庭湖有山有水,

如同仙女的住处。

美丽的,典雅的,

君山就如一颗青螺,

躺在洞庭湖的中心。

有了这个启发,学生表达起来就比较准确,变得有韵味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在不断修正着他们的答案,比如草映身应该是很高的草将身子遮掩住了,而不是把草放在身体上做掩护,等等。

接下来的三首则请同学们为按照板书想一想下面应该怎么板书,并说说为什么?

最后学生交流形成的板书是这样的

童 

追蝶                     快乐

偷白莲                   天真无邪

图象       学垂钓                   好奇

放风筝                   挑战

捕蝉                     调皮

学种瓜                   尝试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看看板书,想想作者作为一个大人,他们为什么写这些关于儿童的诗?

下课。我想孩子们如果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古诗里的童年,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