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的组诗教学
(2009-03-15 20:10: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上课评课 |
描写“儿童活动”的古诗专题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37.小儿垂钓 |
|
35.池上 |
69.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
|
57.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
69.村居 |
|
40.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
古诗里的童年,真好!
彭峰
1月16日,五(2)班,是阅读课。
早在昨天,我就已经请同学们将《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池上》、《所见》、《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村居》共6首古诗默写在硬笔书法纸上了,并发给六人一组每组一份关于六七十年代人所喜爱的“童年的游戏”阅读材料(文配图)。
10:45,铃声响,我已在黑板上写了“童年”两字。
“今天,我们将走进——”。
“童年。”
“不过,是走进古诗中的童年。古诗中的到底有怎样的童年呢?请大家拿起你默写的6首诗,在你的大声朗读中体会一番。”
三四分钟后,我请孩子一首一首讲。
学生首先朗读的是《宿新市徐公店》。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曾讲过,读诗主要应该抓住什么?”
“抓住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抓住诗的味道和感觉。”
“抓住韵味。”
“那么,从什么地方看出诗的情感、思想以及韵味呢?你认为通过那扇窗户去看呢?”
“图象。”
“图象。”我大声重复,并板书于黑板上。
“那么就请你们开始找找《宿新市徐公店》里的‘图象’吧。”“图象”可是孩子们理解诗的“暗号”,如果用术语讲,其实就是“意象”。
一个孩子先读后发表意见:“黄色的蝴蝶、菜花。”
“恩,这些是关于动植物的图象。”
“儿童,急走的儿童。”
“好的,这是关于孩子的图象。”
“篱笆,疏疏的篱笆,一条小路。”
“这是关于生活环境的图象。你熟悉这样的生活环境吗?”
“这是乡下。我的外婆家就在乡下。”
“我想,城里有很多东西是乡下没有的,而稀疏的篱笆与一条通向远方的小路可是只有乡下才有哦。”
“这么多图象,组合成这样一幅画面,你能给这个画面起个名字吗?请写在你书中插图的下方。”
有的孩子起“童趣”,有的起“村居”,有的起“菜地玩耍”,有的起“扑蝶”……
我们交流之后,我请同学选择哪个题目更贴近这首诗。于是多数同学说“扑蝶”比较好,我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要求读出“味”儿来。结果两位孩子读“儿童急走追黄蝶”一句时显得慢吞吞,我请孩子把读懂的都通过动作表达出来,结果两个孩子都是是快走着追。于是,我板书“走”,所有的人都认为是非常快地走路,有的说是心里面着急,于是我解释“走”在古诗里指“跑”。再读,好多了。我示范后孩子再读,则有点韵味,并把“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无奈溢于言表。
“那么,透过‘扑蝶’,不,是透过‘追蝶’可以看到怎样的童年?”
交流后,板书的是“快乐”。
转下一首——《池上》,学生找到了这些图象:白莲、小艇、浮萍。
“如果我们抓住这些主要图象,将每行诗歌的字数缩减,意思不变,这个游戏非常有用,它能够帮助我们读懂诗的意思。请看这个例子。”
原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减肥”后也很美: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辞,下扬州。孤帆尽,唯见流。
“我们来给《池上》做一个‘减肥’吧,将每行五字,缩减为每行三字,意思不变。这就需要大家首先弄明白每一行的意思了。”孩子们先是瞪着我,然后很快有了“答案”。
“撑小艇,偷白莲。不解迹,浮萍开。”
交流“解”的意思,而知“不解”的意思,那么“不解迹”的意思自然就是不知道痕迹的意思。请再读读“不解藏踪迹”。同学们发现“不解迹”与原诗句不一样。
怎么改?不会!我说“不解藏”,他们豁然。
我们一起将缩减后的与原诗诵读一下,然后交流感受。学生先读原诗,再读缩减的诗。大家都有一种“减肥”后的诗韵味不好,我总结,怪不得人们称诗歌为最精练的语言,称诗为语言中的钻石。我们再次诵读,接着我话锋一转——
“同学们,很明显,这是一幅——”
“采莲图。”
“偷莲图。”
我板书偷莲,问:“你看到了怎样的童年?”
“天真的”、“无邪的”等,就没有说到批评这个小孩子的。我问:“明明这个小娃是偷白莲,可是同学们为什么不但不讨厌他,反而还很喜欢他的样子。你们喜欢他的天真无邪,其实就是说明你喜欢怎样的童年,不喜欢怎样的童年?”
“喜欢天真的童年。”
我板书,天真无邪。朗读(能否读出你此刻内心的感受)
读完,转下一首——《小儿垂钓》。
这次孩子们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图象是“学钓鱼”,而透过这个,孩子们看到了充满好奇心的童年。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次用帮诗歌“增肥”的“玩法”引导学生将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此时,我对着孩子们说:“古诗,有时候转化为现代诗,也是非常美的,并且可以将我们自己对一首古诗的理解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又能表现中另一种美来。请看我以前的学生改编的——”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悄悄地,静静地,
湖光与月光和谐,
仿佛仙境一般。
明亮的,闪耀的,
潭面没有风,
一点儿波涛也没有。
远远的,朦胧的,
洞庭湖有山有水,
如同仙女的住处。
美丽的,典雅的,
君山就如一颗青螺,
躺在洞庭湖的中心。
有了这个启发,学生表达起来就比较准确,变得有韵味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在不断修正着他们的答案,比如草映身应该是很高的草将身子遮掩住了,而不是把草放在身体上做掩护,等等。
接下来的三首则请同学们为按照板书想一想下面应该怎么板书,并说说为什么?
最后学生交流形成的板书是这样的
童
追蝶
偷白莲
图象
放风筝
捕蝉
学种瓜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看看板书,想想作者作为一个大人,他们为什么写这些关于儿童的诗?
下课。我想孩子们如果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古诗里的童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