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淘旧书的意义

(2023-05-11 23:44:01)
标签:

文化

旅游

情感

教育

历史

分类: 藏书

为什么有这么多阅读者会沉湎于淘书,甚至是淘旧书呢,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其中一个原因是对现代图书馆的反动。

阅读,作为滋养自己精神世界、提高自我素养的一种自身建设活动,经济上也需要节省金钱以至于时间成本。从上世纪开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即把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大量转移到由政府社会机构来承担,从社会宏观角度来看,分摊到个人身上的税负,已经摊得很低了,但依然不能全部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内容精湛、不再发行的老版书,依然不能通过这个渠道完全获取,依然属于稀缺经济资源。

虽然旧书价格较新书普遍较低,但淘书者并不全是一地区最低收入劳动者,有些反而是富有余力、经济状况尚不错的社会成员,甚至有高级知识分子,常年有此嗜痂之癖。从近若干年孔夫子旧书网上看,旧书价格一路上扬,甚至有很多已经类比于古籍,新书都难与比肩,可见旧书的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低,而是有其独特的优势。

淘书者的行为,其实更接近于传统的藏书楼。

要培养一个社会岗位的就业工作者,大学四年或研究生数年培养就够了。然而,要养成一个文化人,或更高的文化名家,却需要书籍的不断滋养。

现代图书馆内容上无疑是有这种容量的,然而阅读者考虑到路途奔波的劳累,时间成本即划不来。除非极强的自律,经常性跑图书馆,才能获取超过常人的充沛知识储备。然只有极为优秀的人才具有这种强大的自制力,一般人在这种状况下多数难于忍受其不适或痛苦。而即使是入图书馆,巨量的藏书,目不暇接,恍如鲨鱼见了一大群抱团的沙丁鱼,反而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从何下嘴,所以读书效率并不高。

且即使找到心仪书,也只是获得暂时的阅读,并不能独自长期拥有以作经常性的精读,故无法保证在社会上其经济资源的稀缺地位。

而淘书,有时本身即是一个放纵获取愉悦的过程,又能通过购买保证自己所获经济资源的稀缺,故读书者容易选择这条途径,以更长远来看较经济的方式获得珍罕稀缺资源,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竞争能力或抵御贫乏生活的能力。

淘书购藏于身边,随手取观,减少了看书的时间成本。

淘书,是自己囤积精神食粮的过程,是自建精神武库的行为,有时是失意或不得志者自建精神庇护所的行为。

常人能写作有著述的已经算人中之傑了,而从历代藏书家辞典统计的数据看,藏书人著述多部是常见的状况。

淘书人广见博闻,才有可能陶冶一炉,形成自己的知识、价值体系,形成读书者独特的人格,才会形成千姿百态的文化生态。

一本书,从著述、印刷出来,到销售,并不是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有时或尚处于它生命的中年,从购家手中流出后,还有一个社会淘洗拣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它的价值不高,就变为了纸浆,没有逃过人类社会五十年检验期的定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它确有价值,那它反而可能从平庸或不投缘的上家手里,流入到了真正认识其价值的人手中。便如有人调侃曹操偏爱二手人妻,其实是认识到其真正的美质,并不受世俗成见的拘束。

在这个过程中,这里面有许多是不会再版或绝版的书籍,甚或是稀见的史料,大量有价值的书籍文献被筛查出来,重新加以利用,甚或得到重用。

在个人,即成为藏书者精神建设的养料,促其成长,为社会产生更高质的见解或文化产品。有时有的藏家甚或获得难见资料形成常人难于企及的胜解,所以淘书人里面藏龙卧虎,并不全是无稽之谈。

于公,甚或被收入档案馆等,则成为社会真有价值的文化积淀,沉积下来成为壮大文化、赓续文明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一个过程,直接从买书家庭中又流出,进入废品收购站即再化为纸浆,即缺失了这一个情报信息的拣选过程,对于文献的筛查是不完整的。

所以,二手书的流转,于公于私,都有积极而难得的一面,解决从业者下岗再就业,反而是其小者。

有时淘书的盛行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度量衡。

淘书人队伍的大小,是观察一个地区文化深度的指标。

 

20223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