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质量分析(五)
(2014-12-24 14:17:57)
标签:
教育 |
第一大题
题号 |
正确选项 |
选A率(%) |
选B率(%) |
选C率(%) |
选D率(%) |
其他(%) |
1 |
D |
4.68 |
9.87 |
29.77 |
55.49 |
0.19 |
2 |
B |
1.60 |
90.61 |
1.93 |
5.81 |
0.08 |
3 |
A |
50.12 |
16.93 |
17.24 |
15.54 |
0.20 |
4 |
D |
15.18 |
6.06 |
28.22 |
50.38 |
0.17 |
5 |
A |
65.89 |
7.74 |
5.29 |
20.95 |
0.14 |
6 |
D |
6.47 |
3.92 |
26.75 |
62.70 |
0.17 |
选择题中,正选率最高的题目是题2,错选率最高的题目是题3。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8题
题号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7①-⑧ |
8 |
4.97 |
62.17 |
8 |
4 |
3.17 |
79.37 |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错别字多、书写潦草和记忆不牢等。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济”写成“剂”,“直”只写两横。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哉”写成“载”,“侧”写为“则”;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写成“燕”;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写成“方”,“阴”写成“荫”;
“积伶积俐”,“俐”写成“利”;等等。
从第一大题的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在字音、字形、标点符号等这些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部分考生的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原著和阅读分析的习惯。
第二大题
第一则阅读材料《野百合的春天》为散文,共设5个小题,18分。各小题考点和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 |
考查内容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9 |
归纳中心 |
3 |
2.01 |
66.89 |
10 |
分析词语 |
4 |
1.79 |
44.76 |
11 |
理解句子 |
3 |
2.17 |
72.34 |
12 |
分析写法 |
4 |
3.17 |
79.14 |
13 |
阅读感受 |
4 |
3.03 |
75.71 |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二则阅读材料《电磁辐射污染》为说明文,共设5个小题,15分。各小题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 |
考查内容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14 |
概括说明内容 |
3 |
0.59 |
19.74 |
15 |
理解说明内容 |
3 |
1.88 |
62.54 |
16 |
整理信息 |
3 |
1.49 |
49.62 |
17 |
分析说明方法 |
3 |
0.57 |
19.13 |
18 |
说明语言 |
3 |
1.88 |
62.66 |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三则阅读材料《捕蛇者说》为文言文,共设3个小题,11分。各小题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 |
考查内容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19 |
解释文言词语 |
4 |
2.20 |
55.11 |
20 |
翻译文言句子 |
4 |
1.34 |
33.48 |
21 |
理解文言内容 |
3 |
1.91 |
63.66 |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四则阅读材料《饮酒》为诗歌,共2设个小题,6分。各小题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 |
考查内容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22 |
分析情感 |
3 |
1.47 |
49.16 |
23 |
赏析诗句 |
3 |
1.21 |
40.18 |
第22题
第23题
第三大题
题号 |
考查内容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24 |
写对联 |
4 |
1.71 |
42.68 |
25 |
编制试题 |
6 |
2.35 |
39.11 |
第24题
第25题
第四大题
题号 |
考查内容 |
分值 |
平均分 |
得分率 |
26 |
写作 |
60 |
39.46 |
65.77 |
多数考生的作文符合题目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感情真挚,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考场作文。有的立意深,如《走出那扇门——我想长大》;有的构思巧,如《关于长大的贴吧》《长大与不想长大的对话》;有的语言好,如《化茧成蝶——我想长大》等。
但仍有部分考生存在下列问题。
1.审题不准。材料的核心问题是“想不想长大”,有的审题不准与“人生需要坚持”的主题混为一谈,有的写成“人生需要面对挫折”;有的学生思维矛盾,既写自己想长大,又写自己不想长大;有的审题不准导致作文题目跑偏,如:《面对现实》《我的妈妈》《我渴望老师喜欢这篇作文》《毕业后你是我的》等等。
2.内容空洞。空话、套话、大话连篇,没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有的背诵作文,套作,显得文不对题,辞不达意。有的甚至抄袭阅读文段,把《野百合的春天》里的“野百合”改为“兰花”“银杏”“桃花”等;为凑字数抄《电磁辐射污染》。
3.语言啰嗦。语言表达不通顺,不流畅,不简洁。
4.格式错误。有的不写题目;有的不分段,一段到底;有的标点符号顶格等。
(二)失分原因。造成以上答题中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放松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教学强调培养能力,于是忽视了夯实基础。不少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常用字的认读、书写没有过关,其中字迹潦草,错别字多,是整个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普遍现象。答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基本常识,概念不清,相互混淆。这说明平时在教学中对这些散见于各册书、各单元中的基础知识没有进行分类整理,区分辨别,这些知识只是凌乱地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以至于在运用时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2.忽略了语感的培训。学生的语感差,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读不懂文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现代文阅读一般都设置主干性试题——即着眼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能力的试题,这类试题要求阅读视野宽阔,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旨,不少考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形成的答案或以偏概全,或要点不全。二是语境分析能力弱。不少考生由于语感差,缺乏语境意识和语境分析能力,对阅读试题中的词语揣摩,句子的理解,不能根据上下文来推断,不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表述,而是偏离文意,主观臆断,顾此失彼。三是语言转述能力欠缺。现代文阅读试题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大多数试题需要抓住文中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重组加工才能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有的甚至完全需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面对这样的试题,有些考生虽然答题的大方向正确,但由于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表达不明晰,不简洁,造成失分。
3.不重视语文的积累。课堂教学不重视积累,效率低下,做了很多无用功。重分析,轻诵读;重讲解,轻感悟;重做题,轻积累。阅读量太少,一个学期只学课本上的课文,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积累不够,导致语感弱,表达不清楚,表意不准确。
五、几点建议
(一)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积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老师要了解学生平时都读哪一类书,哪些书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帮助他们寻找读物,熟读、背诵一些精彩的语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了积累,才能形成丰富的语感,阅读才会增强理解力,写作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
(二)夯实基础。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进行基础训练。基础训练要从下面三方面入手。一要加强写字训练。把字写好,做到工整、规范、美观;二要加强诵读训练。要认真读书、背书,形成良好的语感。三要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语文知识网,更好地进行应考能力训练。要打好基础,必须注重语文实践,不能让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加强备考研究。要重点研究“课标”和“考纲”,“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考纲”(遵义市中考《实施意见》)源于“课标”。中考命题是遵纲据本的,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和“考纲”,准确把握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减少复习备考的盲目性。还要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把握中考命题的意图。
(四)有效使用练习。要多做“精典”题目,选择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要多做分类练习。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更好地配合复习计划,有助于把握知识链,实现“举一反三”。要加强答题规范训练,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和答题思路,要掌握其中的答题技巧,才能在解题中做到规范、准确、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