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技能大赛命题比赛点评

(2010-12-03 13:32:53)
标签:

技能大赛

点评

分类: 技能大赛

遵义市第三届初中语文教师

教学技能大赛点评

 

 

   【“评课”点评】

 就本次活动中评课而言,选手们写的评课稿都较前两届有了很大进步。从评课稿的题目拟写,内容把握,目的要领,技巧运用都有了较大提高。

    一、明确重点,抓住亮点14号选手在评课稿的第四论点中提出“诗一般语言为课堂增光添彩”时,他抓住陈越老师授课中的“人的本质是充满诗意的”进行点评,对授课教师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进行重点评价。又如8号选手在评课稿中也能抓住重点、亮点评价。他认为陈老师这堂课。具有三大亮点:朗读的艺术之美、诗歌的品析之美、品味拓展之美,抓住授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成功点,从不同的视角对授课教师的某一点或两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8号选手抓住 陈老师让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教学过程进行评点;14号选手抓住“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进行评价;11号选手抓住“朗读、赏析、悟思之美”来评价陈老师的“三美”课堂教学观。18号选手的“精美点评让每一个生命绽放”来评价授课教师教法运用。评委们的一致认为,评课稿是本次活动中完成最好的,也是最成功。

二、文题新颖,评价中肯18号的《精美点评每一个生命绽放》,抓住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互动,小结评价和课后结束语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活动体验,互动有获”的感受。11号的《课堂“三美”,心灵共振》涉及课堂教学“读品悟”学法指导。4号的《用朗读贯穿课堂  析语言感悟诗韵》的文题,句式整齐。抓住教师的“语言亲和力”“朗读感染力”进行点评,使点评内容与文题紧扣关联恰到好处。3号的《赏读,演译语文课堂的精彩》,抓住“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对陈老师的整个课堂所表现的亮点予以中肯评价。当然,也有不少选手拟题不讲究方法技巧,题目拟得太陈旧,大而空。如《课也可以这样上》太模糊,所阐述的内容既没观点确立,也未能说清“怎样上”。又如《唯美的演译》。选手把它作为散文去写,显然要评课稿的要求就太远了,太离谱了,又《“诗意栖息”的徐志摩》,一看文题就认为你要评价徐志摩怎样“诗意般栖息”,而不是评陈越老师授课好在哪里。(遵义县一中特级教师:唐德远

 

【“说课”点评

本次竞赛中的“说课”较前两次而言,有明显的进步。有的选手根据自己对课文课题的理解脱稿说课,对说课内容有较好的把握,说课条理清晰,层次板块能循序渐进。15号、8号、18号的说课,都有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与思考,并能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法。10号,既注意到关键词语的运用,还注意到词语运用对表达文章思想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强调了学生读、背、抄写的能力训练。有的选手教学设计较新颖、独特。如15号,设计的“读月”、“品月”、“探月”几个层次,既循序渐进,又能启迪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还能拓展学生视野。

但是,如何摆脱“说课”的模式化,对怎样达到对文本认识的深度,将学情与文本教学结合起来,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千篇一律的几个板块,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有的选手确立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都较为繁琐,教学过程的叙述、教学方法的阐述与教学目标脱节。还有的老师教学法空洞,没有具体阐述和运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结合文本语言进行教学时总是把握得不到位,要么就是把语言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要么就是泛泛而谈。有个别选手在说课时有表演倾向,还有少数选手不能脱离讲稿说课。(遵义师院教授: 

 

 

   【“命题”点评】

本次命题比赛项目,是阅读一篇千字小说《错位》,按要求编制3-5题,并写答案及评分标准。有18位选手参加比赛,还有52名观摩教师竞相角逐。命题比赛中,大多能从内容理解、主旨把握、语言品味、文章结构命题,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有的抓住标题“错位”命题,如:请谈谈你对标题“错位”的理解;有的抓住重要句子命题,如:“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这句话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这样的命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找准了命题点,对阅读能力具有检测作用,对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命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考查点把握不准有的命题是给生字词注音,考查基础;有的是作文题:文中电视台记者以貌取人,对三人产生了误解,请以“误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等等。这些命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写作能力,对阅读能力没有检测作用。二、答案不够准确、简洁。如题目是“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案为“夏天的一个傍晚,一辆轿车翻到人工湖中,许多好心人相救,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对此事的报道差点错位”。所拟答案语言罗嗦,概括不准。概括记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便方法,即:谁+做什么(怎么样)。谁,三个农民工;做什么,奋力勇救落水者;怎么样,被人们怀疑为蟊贼。于是得出答案:本文描写了三个农民工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命题不仅是命题技巧问题,最重要的是对阅读材料的研读。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研读能力,一定没有很好的教学效率。所以,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一辈子要练的基本功。(遵义市教科所高级教师:潘泽远

 

   【“板书”点评】

总体印象:整体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不及前两届。

一、板书内容板书内容构成直接影响板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设计力求科学、精炼、好懂、易记。如1号、10号、16号选手能基本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准确精炼,条理清晰。不足之处:仍有选手没有完全掌握文章主体内容,没有按照文本思路构建框架;重点不突出,内容繁多杂乱,甚至把教学步骤也体现在板书上,欠精炼;受教参束缚,内容设计模式化,缺乏创意;内容不完整,连起码的“作者”也漏掉;用以高度概括内容的词或词组的词性或结构前后不统一、不规范;出现错别字,虽少但不允许。

    二、板书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对一堂课的板书内容进行的布局安排,包含书写的成分。好的板书,形式常美观,和谐,赏心悦目。本次大赛最大特点:形式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产生了较强的视觉效果。包罗了对称型、偏正型、自由型,有竖式、横式、扇状、半圆、梯形等。不足之处:书写欠工整,板面不整洁;书体、字号缺乏变化,疏密不当;色彩纷呈,过多而滥,线条粗细不当,搭配欠合理,让人眼花缭乱,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建议或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入课堂,但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老师们加强教师基本功技能的训练,多练“三笔字”,规范书写,从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设计出“内容美、形式美、艺术美”的板书。(遵义市教育局高级教师:刘千勇

 

   【“朗读”点评】

一、选手的普通话水平18位选手的普通话水平应该说大多数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能够非常准确地进行朗读的还是有限。其中7811131415号选手的朗读音准较好,还有的选手虽然语音的方音太重,但可以看出,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在咬准字音,克服方言语调,如5号选手。从不足方面看,各位选手都或多或少地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出现选手所在区域的方言语调,出现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语音错误。还有的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以及四声别义的读音没有很好的理解。

    二、朗读技巧和情感的把握。朗读篇目大多是抒情的诗歌和散文。从朗读情况看,一是对朗读和朗诵的界定不明确,误把朗读当朗诵,显得表演的成分过多,情感的自然流露较少,太做作或太夸张,缺乏真情实感。二是对停顿和重音的处理不太恰当。对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把握不准,缺乏对语言重点词语、语法结构以及文本修辞的深入理解。三是对语言的节律把握的欠缺。对文本语言的叠音、对偶、以及音步的划分,都直接关系朗读的成败,选手应该更多注意语音修辞在文本中的体现。四是语速和语调的控制,即读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的掌握,在如何体现作品喜悦、悲哀、激愤、慷慨的情感时,轻重音的把握有的太弱,有的太强,气息的处理不匀,没有精心的设计和理解,随意性较强。

三、朗读作品的内容和配乐。朗读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画面作为背景,以增强表现力。18位选手的朗读都有音乐背景和画面展示,能够体现美的感受。但是,选手在朗读作品的内容和配乐上,忽略了音乐的选择。有的背景音乐太强,影响了朗读者的自然声音,喧宾夺主;有的文本如《白杨礼赞》是激昂的,却选择小提琴作为背景音乐;有的是低沉和抒情的文本如《背影》,激昂的钢琴曲又有点不合时宜等等。还有就是画面的选择也和文本主题不太符合。(遵义师院中文系教授:蓝卡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