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5eb6ea67x8e4dd864b67c&69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简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系贵州省教育厅基础教育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7A003)、遵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重点研究课题(遵教研[2008]11号文件)。此课题是为帮助教师尽快找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切入点,建立起阅读教学有特色的课型,构成课堂阅读教学的课型体系。为此编写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是教师进行课型实验的操作程序,是为学生阅读提供系列化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供实验学校使用。
http://s16/middle/5eb6ea67x74a1628df27f&69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分《教师实施篇》和《学生训练篇》两个部分。《教师实施篇》介绍了10种基本课型,每种课型例举2—4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说课稿。《学生训练篇》是将10种基本课型中的一些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外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委托遵义贤达普教图书销售部发行。实验学校在所在县(区、市)教研室征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学生训练篇》
第六单元 记叙文阅读训练(6)
一、公理(32分)
库尔良茨基·海特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做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不会相交呢?”
“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他们是平行的呀。”
“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两公里,也不会相交吗?”
“也不会相交的。”
“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
“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夫,你说说,什么叫公理?”
一个戴着眼镜,态度认真的男孩子从旁边位子上站起来答道:“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真理。”
“对,谢苗诺夫,”老师说,“坐下吧……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我懂得,就是不懂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就因为这是一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呀。”
“那么,无论什么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就也都用不着加以证明了。”
“不是任何一条定理都可以叫做公理。”
“那为什么这条定理就可以叫做公理呢?”
“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
“要是他说错了呢?”
“你大概以为欧几里德比你还要蠢吧?”
“不,我们不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你还是要强辩呢?”
“我没有强辩,我只是在想,为什么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
“因为它们不会相交,也不可能相交。整个几何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这么说,只要两条平行直线一相交,整个几何学就不能成立了?”
“那当然,但它们终究不会相交……你瞧,我在黑板上画给你看……怎么样,相交了没有?”
“暂时没有。”
“好,你再看,我在墙上接着画……相交了没有?”
“没有”。
“你还要怎样呢?”
“要是再延长,延长到墙的北面去呢?”
“现在我全明白了,你简直是个无赖,你心里很明白,但就是存心要跟我扯皮。”
“可我确实是不懂嘛。”
“嗯,好吧,你不相信欧几里德,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我,你总该知道,总该相信吧?我对你说,它们是不会相交的……喂,你怎么不说话了呢?西多罗夫,那就这样吧:要么你立刻承认它们不会相交,要么我把你撵出教室,怎么样?”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起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
老师疲惫地坐在椅子上,大家默默地坐了几秒,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
“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选自《世界著名小说精华》(有删改)
1.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巧解:从文章内容上读懂“写了什么”,答题思路:谁?做什么?怎么样?)
答:
2. 你认为文中下列人物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巧解:从人物性格上读懂“写了什么”)
①西多罗夫:
②谢苗诺夫:
③老师:
3. 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巧解:从人物描写上读懂“怎么写的”。答题思路:用什么手法写的)
答:
4. 你对西多罗夫与老师争论“公理”有什么看法?赞同与否都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巧解:读懂“写了什么”。答题模式:一种是“我赞同……”然后说
理由;另一种是“我不赞同……”然后说理由。)
答:
二、在雪中
在雾中(32分)
梁秉坤
立春之后下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换来一个银色的世界。
雪还没有停,又飘来了一团团浓雾,白色的万物被细细的棉纱遮掩着,灰蒙蒙,影绰绰,如入仙境一般。
我站在窗前凝视良久,突然楼前的小空场上,跳进了两个“小红点儿”。仔细看去,原来是一对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在雪中戏耍。她们是邻居家的一对“双胞胎”,身上穿着同样的大红色羽绒服,头上戴着同样的米黄色毛线帽,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铁簸箕,奋力地把地上的雪堆拢在一起。大约经过了一二十分钟的努力,一个有头有身子初具规模的雪人终于诞生了。我本来准备走开了,现在却非要等个“水落石出”不可。
雪花,不断地飘落着。浓雾,缠绕着不肯离去。已经回升的气温又降到了零度以下。孩子们的额头上仿佛已经出了汗,冒着热气。然而,她们一刻不停地加固着雪人,蹲在地上,用两双戴着墨绿色手套的手,从头顶拍到身子,又从身子拍到头顶,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回忆起儿时堆雪人的经验,深知这一道工序是非常艰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又过了一二十分钟,雪人才完全显露出来,圆圆的脸上有眉毛,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头上也戴着黄色的帽子,身上也穿着红色的衣裳,很明显,孩子们是在精心地塑造着自己。她们围绕着雪人又蹦又跳,又喊又唱,兴奋极了,开心极了。这时候,来了一个和她们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皮夹克,手里拎着一根做过墩布把的木棍,竟然嬉皮笑脸地把雪人彻底捣毁了。女孩们说也说不住,拦也拦不住。男孩捣毁雪人以后, 像一个得胜的“将军”扬长而去。女孩们呆呆地站在那里,含着热泪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
我深深地同情着女孩们,甚至打算下楼去劝她们赶快回家。然而,万万也没有料到,在片刻之后,她们居然又干了起来,而且,仿佛比刚才干得更带劲儿。初具规模的雪人又堆起来了,她们再一次蹲在地上拍打着雪人的头顶和身子,这一次把手套也甩掉了,四只冻得通红通红的小手,不停地挥动着。看到这一切,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觉得好凉好凉。
突然,我发现女孩们身上那种闪光的东西,不正是我这个老年人身上也曾经有过,而如今又已经失落了的吗?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发紧,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涌了上来。我默默地看着那继续奋力堆着雪人,也是堆着自己的女孩们……
雪花不断地飘落着。浓雾,缠绕着不肯离去。
1990年春于安华西里
5. 简要概括本文的内容。
(巧解:读懂“写了什么”,用“人物+事件+中心”的模式答题)
答:
6. 作者所说的“女孩们身上那种闪光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巧解:“闪光的东西”换一种说法就是女孩们的精神,什么精神呢?联系全文中心即可得出答案。)
答:
7. 文中“孩子们是在精心地塑造着自己”一句,表层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
(巧解:抓住关键词语“塑造”,联系事件理解表层,联系中心理解深层含义。)
答:①
②
8. 第四自然段再一次描写雪花和浓雾,还特别交代了气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巧解:读懂“为什么这样写”,不是单纯的写气温,联系全文中心思考为了什么。)
答:
三、青虫之爱
毕淑敏
我有一位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虫子都怕。大家不止一次地想办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虫子,大呼小叫的,多丢人啊!一次,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许多年过去了,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择青椒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条青虫从一只青椒蒂旁钻出,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我下意识地将那个青椒扔出老远。
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你居然不怕虫子了?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我追问。
女友说,听我慢慢道来。有一天,我抱着刚学讲话的女儿上公园,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志也是从没有过的清醒。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一叫,就会吓坏了孩子。于是我硬把喷到舌尖的喊叫咽了下去。
现在,一条虫子近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从此一定会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我抱着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9.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巧解:读懂“写了什么”,用“人物+事件+中心”的模式答题)
答:
10.“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其目的是什么?
(巧解:不能就这句话答题,一定要联系前面的“大家不止一次地想办法治她这毛病”一句作答)
答:
11.“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重塑金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巧解:联系前面的句子“你居然不怕虫子了”一句理解,“重塑金身”指的是什么就清楚了)
答:
12.文中的“女友”改变了对虫子恐惧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巧解:联系全文中心,整体理解,即可知其原因)
答:
13.文章是怎样描写“女友”害怕虫子的恐惧心理的?举例分析。
(巧解:从写人的角度读懂“怎么写的”,从哪些方面写的)
答:
参考答案:(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