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折扇蕴含大文化:扇面要规整 扇骨讲材质

(2010-07-23 15:54:35)
标签:

折扇

扇骨

扇面

扇子

李庆杰

中国

文化

分类: 出山火啦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7/23/12366408_21n.jpg扇骨讲材质" TITLE="小折扇蕴含大文化:扇面要规整 扇骨讲材质" />



    折扇是一种既实用又“低碳”的纳凉用具,还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象征。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喜爱。许多去三联书店欣赏折扇的读者表示,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折扇,没想到小小的折扇里有这么大的文化含量,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折扇的信息。就此,记者近日对部分折扇专家及“发烧友”进行了采访。

    折扇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人手一个,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手机

    济南市美协副秘书长、知名画家李庆杰是一位画扇高手,“折扇文化消夏月”期间他在三联书店举办了“李庆杰扇面艺术专题展”。画扇之余,李庆杰对折扇文化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在爱扇人眼里,赏玩折扇可以回归自然,贴近文脉,重温历史,品味艺术,享受美感,领悟人生,传播友爱……其乐融融,意义非常深远。”

    据了解,折扇从明代开始在中国流行。明永乐帝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间,折扇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折扇由此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已成为文人官员身份地位和趣味品位的象征。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明清时,在折扇主要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比如沈周的山水、文征明的竹石、恽寿平的花卉和郑燮的书法……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李庆杰向记者介绍,民国时期,折扇作为雅玩首选之一,成为时风。李庆杰说:“苏州徐荣记曾专为张大千、吴湖帆为代表的国画大师和画扇高手,常年精工制作金笺扇面。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徐家来往鸿儒逾百,因一纸扇面,承载着笔墨丹青风流,声名远播四海五湖。”有网友戏称:“对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来说,折扇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手一个,须臾不离手边,重要性堪比如今的手机。”

    折扇来历之谜———到底是日本舶来的还是中国发明的?

    关于折扇的起源,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折扇为舶来品,由日本传入,故有倭扇之称。理由是,折扇之名始见于宋代,宋以来许多文献均指出折扇产自日本或高丽;另一说南北朝时期的腰扇即折扇,所据者为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南齐高帝时)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并据《南齐书·刘祥传》中有腰扇的记载,断定南朝已存在折扇了。据清人赵翼考证,所谓腰扇,是中腰略瘦的一种团扇,并非折扇。现在也有研究者认为,折扇中国早已有之,不过比较简陋,传到日本和高丽后被加以改良。自北宋起,日本、高丽精美的折扇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相对简陋的中国折扇反而湮没无闻了,这就是为什么南宋以来史家多以为折扇是舶来品的原因。

    折扇爱好者们对折扇的起源也议论颇多。网友“楼顶的守望者”说:“谁发明的不重要,我们都能继承下来变成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另一位网友说:“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的,却是中国人发扬光大的。就像抹茶,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中国人却没有传承下来,现在在日本得到发扬。世界文化已经彼此融合,难以分割。”有网友表示,宋代文学家苏辙的诗句是对这个问题最恰如其分的解答:“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折扇里的学问真不少———扇面讲究规整,扇骨讲究材质

    李庆杰向记者介绍说,中国传统的折扇,大致分为扇骨、扇面、扇面书画艺术三大部分,附以扇坠、扇架、扇箍、扇套、扇盒、扇匣、扇箱、扇柜等。“扇面是清风徐来的主要构件,中国人在手摇取风的制扇活动中,就地取材、因材施工、借工达艺,皮、毛、羽、翎,蒲、葵、蕉、蔴,棕、藤、竹、苇,绫、绸、绢、纱,巧用的原材料,可谓俯拾即是,工艺手法也是包罗万象。”提起扇面,李庆杰如数家珍。怎样才算一张好的扇面呢?李庆杰说:“手工作业,最要命的就是规整,只此一条,就很难做好。首先是折好后上顶为标准方形,端端正正,延边和每一折棱边都要整齐划一,档孔居中或统一偏侧。其次是开合自然,硬度、厚度、韧度、光洁度等平和适中,符合人意。再次是胶矾石蜡等工艺处理,不偏不倚,不滑不滞,恰处最佳书画状态。我曾跟当代扇人聊天时,戏称这三点分别为制扇面的硬性数学指标、弹性物理指标和灵性化学指标。”

    除了扇面,扇骨也很重要。“折扇平时是折叠起来的,一般人看扇子肯定先看扇骨,扇骨的优劣是第一印象。”李庆杰说,“一柄上佳的扇子,扇骨占了很大的分量。”扇骨的材质从明代起以竹子为多,随着人们欣赏品位的提高,只竹木是满足不了的了,于是一些高级稀有的材料加入扇骨的行列。首先在木质上,最初使用松木、桧木、到后来,紫檀、檀香、红木、乌木、黄杨、楠木、鸡翅木等上好的木料都被用在扇骨上。此外像稀有的象牙、兽骨、牛角、玳瑁、贝玉、金银铜也都用在了扇骨上。李庆杰说:“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小的扇骨,其实囊括了竹木牙角材质的大千世界。这还不算,扇骨运用了雕刻工艺的全部手段,在中国书画,民俗吉祥案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使得这个长不盈尺、宽不及寸的扇骨,呈现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色彩,并以独具的魅力辉映艺坛。”

    折扇的传承不太乐观———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南三联书店的经理白锋是一名折扇“发烧友”,经常去苏州、南京等地的折扇生产厂家走访参观。他向记者介绍,折扇传承的现状不太乐观。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电扇和空调的出现使扇子的重要性急剧下降。晚清民国时期仅上海一地,苏州扇庄及经营苏州扇面扇骨的文玩店就达上百家,现在只剩下王星记和朵云轩两处。目前苏州本地制扇艺人仅剩三四人,有些工艺已濒于失传。白锋告诉记者,许多以前赫赫有名的厂家已经停产,但依然有一些工厂和制扇师傅在坚守着这个行当。过几天,他将邀请制扇高手来济南参与“折扇文化消夏月”,为泉城市民展示折扇制作。

    据介绍,长江流域是中国扇子的重要产地。中国的四大扇子产地“苏、浙、川、粤”有三大产地在长江流域。这是因为长江流域大多数地区属南方亚热带温湿性气候,夏季闷热而潮湿,易受到热带高压气候影响而造成持续高温。重庆、武汉、南京等几大“火炉”都集中在长江一线。自古以来,人们消暑解热依赖于扇子,并将扇子从单纯的生活用具发展成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比较有名的折扇有金陵折扇、荣昌折扇、苏州雅扇等等,其中,荣昌折扇已经入选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市申报的“制扇技艺”也入选了江苏第一批国家级非遗。

    折扇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担忧——— 在空调一统天下的今天,折扇退出日常生活和历史舞台是必然趋势吗?对此李庆杰表示,现在钟情折扇的人,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工艺非常眷恋的人。他说:“折扇中承载着太多的文化艺术元素,消暑解热的功能逐渐减弱,并不意味着折扇就要远离生活甚至告别生活。就像瑞士精工手表,电子计时的广泛普及并没有取代这个博大精深的制造业,而是成了人类的一种科学、艺术精神,得以发展弘扬。”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折扇文化不应该就这样日益萎缩而成为“小众文化”甚至“博物馆文化”,而应该加强宣传,让精美的折扇走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报与济南市美协、三联书店联合主办了“惠风和畅——— 折扇文化消夏月”,试图把折扇文化介绍给大众,从而使其获得更旺盛、更持久的生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