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佩服老外,他们游览中国,视角独特,有时抛出一个地方概念,就让国人奉若经典,制作名片,广泛宣传。
宽窄巷子“最成都”,就属于此情况。成都宽窄巷子的英文是“China's Lane”。奇怪,为啥子不是“Chengdu's
Lane”呢?查阅资料,原来,2007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有一行英文“Chengdu,China's
China”,译成汉语是“成都,最中国”。老外做出如此判断,多少有些道理,因为,在今日中国,历经2300余年而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地方,成都算得上是唯一了。通常说法,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成都市的历史自此开篇。而宽窄巷子地处秦人所筑少城中,是成都历史最久远的所在。正因为有了“Chengdu,China's
China”,所以就有了“宽窄巷子,最成都”的宣传语,联系上下文即“成都,最中国;宽窄巷子,最成都”,所以宽窄巷子就翻译成为“China's
Lane”。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平行并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金河宾馆旁。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2条。康熙57年(1718),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在原残破的少城基础上修了满城,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位于其中的宽巷子西口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西口则为正红旗的驻地。当时的名字也不叫宽窄巷子,而是分别称为“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国初年,这种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才被“宽窄巷子”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宽窄巷子重出江湖,闻名遐迩,完全得益于近年都市房产文化的兴盛。此前的宽窄巷子,犹如一个养在深闺的大姑娘,素面朝天,人皆不识其美。我曾多次路过宽窄巷子,所存印象,仅几家风味小吃和老茶馆而已,破旧的院落散发着霉味,与附近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反差,令人不屑一顾。本世纪初,文化地产崛起,政府与各方面达成共识,改造宽窄巷子,文而化之,将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在老成都中融入新时尚,历时4年,打磨出了一张亮丽的休闲成都名片。
国庆节前后,我两次游览宽窄巷子,漫步老式街道,感受那“最成都”的韵味。如今的宽窄巷子,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具有45种格局,各具特色。巷子两旁古朴素雅的小房子里,充满现代气息而不失典雅的餐厅、酒吧以及各色独具风情的工艺小店,主题繁多,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猎奇者希望得到的内容,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都有,茶吧、书吧、画吧、布艺、古玩、字画、餐饮、饰品、刺绣,各自成一统。我和许多游客一样,钟情于这里的老成都茶馆文化,坐在竹椅上,手端一盖碗,边喝茶,边听人“摆龙门阵”,体验那原汁原味的“慢生活”。宽窄巷子是老成都生活的“原真生活体验馆”,堪称“成都生活标本”,这就是“最成都”了。
宽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面、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磁力元素和成都语汇。

窄巷子以西餐、咖啡、会所、主题文化商业为主。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这里是国际化的业态,是拥有世界眼界的时尚中心,但是,又不失其老成都的韵味。
井巷子主要是成都的新生活展示区域。这里是成都夜晚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是华灯初上的成都风华,是笑靥如花的芙蓉女子,是老成都的新生活。井巷子一侧的砖墙,画着一幅幅市民生活场景,丰富有趣,许多游人至此,甚为欣赏,拍照留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