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湖正在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赏荷是我们此行的一项活动。进入园子,我们直扑荷塘,赏花,喂鱼,摄影,感受绿浪,一片欢声笑语。才观看了三圣乡的荷花,又来欣赏桂湖的荷花,同样是荷花节,却深感后者更有魅力,这种魅力来自积淀在湖水中的荷花文化。在桂湖畔,有几十块展板介绍荷花小知识,丰富有趣,你若都掌握,可以当荷花专家了。桂湖一角,一块石刻朱自清题字“荷塘月色”,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走近观赏。景点导游牌上介绍“荷塘月色”,说明“此为桂湖八景之一”,引起我的兴趣。
“桂湖八景”都是什么?我5年前的夏天到新都办事,曾游桂湖,但因时间紧迫,走马观花,印象不深。吃午饭时,我向“老成都”寇大姐请教,她不假思索,掰着手指一口气说出八个景观,令人佩服。为了不留下遗憾,我稍歇片刻,便顶着烈日,再进升庵桂湖园中,寻找“桂湖八景”。不找不知道,八景真奇妙。逐个景点看了导游介绍,我才晓得已经拍照的许多美景和寇大姐说的升庵祠、碑林都未列入“桂湖八景”,我们真是身在景中不识景。于是,我就拿出相机和笔记本,把“桂湖八景”记载下来。
之一:丛桂留人。自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沿湖栽种桂树以来,桂花林、桂花树就成了桂湖的特色景观。桂花林内有一座桂花亭,该亭以“丛桂留人”为匾额。秋天,园内丹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游人憩息亭上,每每沉醉在浓郁的芬芳之中。

之二:翠屏亭亭。翠屏山是始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中国唯一的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面积370平方米,高3.85米。亭亭是建于升庵祠与杭秋之间的一座水上草亭,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重檐草亭。翠屏山与亭亭相辅相成,互为陪衬。

之三:杨柳楼台。“十里荷花香世界,半城杨柳掩楼台”。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寄升庵与妻子黄峨的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该楼始建于1860年,重建于1981年,卷棚屋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

之四:天然图画。天然图画是连接升庵祠、仓颉殿、地台子的走廊,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前有开阔水天,后有小桥长廊,左邻假山花木,右连湖边水阁,其建筑风格受江南园林影响,形成了桂湖东部与西部疏朗大气迥然不同的景观。

之五:交加伊人。交加伊人是一座八角双亭,因吻接处采用省柱法,两亭有两柱共用,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是全国唯一的非对称双亭。清道光晚期建亭,俗称水心亭。以双亭来比喻状元杨慎和才女黄峨,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

之六:连理古藤。连理古藤位于桂湖正门内两侧,相传为杨升庵所植,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大的一株主干直径86厘米,小的一株32厘米,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相交缠,再向东西两方延伸91米,形成一座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420平方米,被称为“中国藤王”。

之七:古城问津。新都古城墙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当时为土筑泥夯城墙。明正德初年,新都知县张宽和百户汤聘莘在土墙外包砌以石,形成了保留至今的总体风貌,是成都平原保存最完好之古城墙。“问津”出自《论语》:“使子路问津焉”。登楼俯瞰湖光,寻幽访胜,可感受到“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的意境。

之八:荷塘月色。桂湖荷塘建于隋唐时期,有上千年种荷花的历史。明代杨升庵不仅遍植荷花,而且对荷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9月,曾国藩在新都县令张奉书陪同下游览桂湖,曾赋诗赞叹:“十里荷花海,好是采莲时”。今天,桂湖满塘碧荷,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