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
(2010-01-29 20:50:44)
标签:
杂谈 |
振滔是一个有气魄的领导人。他用一把火烧掉了人们对温州皮鞋的不信任,用一把剪刀剪去了员工对产品质量的任何侥幸心理,又用一场鸿门宴解除了大部分亲戚的“兵权”。
王振滔也是一个细腻的管理者,他用短信贯彻他细致周密的企业文化。用短信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至于财富,这位中国的“鞋王”说,他的愿望是少上财富榜,多上慈善榜。
-个人简历
1965年出生;
1988年以3万元起家,将家庭作坊发展成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主导品牌“奥康”成为中国皮鞋行业标志性品牌;
2002年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第一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当选为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5年位居中国慈善榜第13位,累计向社会捐赠6700万元,获“中华慈善大使”称号。
每天给“亲爱的战友”发短信
“亲爱的战友:几个星期没有报数了,今年马上就要过半(已过169天,剩余196天),你是否已经学会转变角色思考?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很明白:真正会作战的人是在造势,所以我经常提到:‘做事、做市与做势’的说法,你认同吗?”
“亲爱的战友:刚到巴黎,一路上想起八年前书法家林剑丹送我的一幅书画题字,‘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奉而不骄、威而不猛’。我一直挂在客厅,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望大家有点收获,也祝自己一路穷开心。”
这些以“亲爱的战友”开头的短信是奥康的老板王振滔发给他的员工的。这样的短信,王振滔每天都要发。
记者浏览了部分短信。短信内容大到管理思想、励志求知、做人道理,小至心得体会、感情交流、节日祝福,思想深刻,情感细腻。所寄者远、所望者厚、所爱者深。
“我把员工当客户经营,不是员工为我打工,而是我为员工打工。”王振滔告诉记者,“我很早在长江商学院学习,然后是中欧。学东西不是为了文凭,是碰撞一些东西。我这个‘信息管理法’就是从同学那里学会的。他给我发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对我的启发很大,于是就有了这个东西。其实每一条短信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也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智慧出来。”
短信管理法———也许大学管理教材上可以增添一个新的成功管理案例。我们不能说这是王振滔的发明,但它在王振滔这里变得卓有成效。
王振滔告诉他的员工,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一个深爱你的人和一个关心你的老板。那些想学习短信管理法的企业老板们也许应该谨记,没有细致耐心的沟通愿望,不真正关心你的员工,这条管理方法是无效的。
创业篇
“其实我觉得我一直走得很顺,没有什么大的波折起伏”,依靠3万元起家最终成为中国真皮鞋王的奥康集团创始人王振滔这样轻描淡写地和记者说起他的成功故事。
奥康的起点很低,飞得很高,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细心的读者或许能从王振滔不断给记者强调的一句话中领悟到更多:“一个人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
中国鞋王赢在转折点
一把大火“烧”出志气
王振滔的财富梦想是从推销温州皮鞋开始的。1986年,在武汉的国营商场好不容易租了一个柜台,细心的王振滔记下顾客对皮鞋款式、颜色、尺码的意见和要求,然后马上打电话给温州的厂商定制。那段时间里,王振滔半个柜台的销售额比其他10个柜台还高。
梦想着更大收获的王振滔哪里想到一把大火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说起来,还要感谢当年的那把火”,时隔20年,王振滔依然记忆犹新。
1987年,浙江工商部门将从全国各地查抄的5000多双假冒伪劣的“温州制造”皮鞋集中在杭州武林广场,付之一炬,从而轰动全国。一夜之间,“温州鞋”也成了“瘟鞋”的代名词,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围剿温州皮鞋的局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王振滔的产品来自温州,他的柜台被查封,20万元的货品全部没收。
然而让王振滔不解的是,4000多双真皮皮鞋却被有关部门以每双5元的低价格拍卖,“我卖的鞋如果是假冒产品,那么你们也可以集中销毁,但是你们却公开销售,这就说明我的鞋子没有问题!”看着排着长龙买鞋的队伍,年轻气盛的王振滔随后与武汉工商部门打起了民告官的官司。通过艰难的诉讼,王振滔最终获胜,“尽管只拿到2000元赔偿,但是还我清白了”。王振滔告诉记者,这是为信誉而战,否则,这个市场就永远对我关闭了。
围剿事件后,精明的温州皮鞋厂商纷纷改旗易帜,打上“上海”或者“广州”的牌子。王振滔却逆市而行,借来3万元在温州创办了自己的制鞋工厂。“如果温州人连双鞋子都做不好,那还能做什么呢?”王振滔这样反问自己。
当时全国正申办奥运会,王振滔欲将自己产品注册为“奥林”,发誓要发扬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总有一天要为温州皮鞋雪耻。尽管后来被告知“奥林”为国际公有,不能作为商标注册,但热心的工商人员给他提出了个建议:不如改成“奥康”,即发扬奥运精神,健康发展。
中国真皮鞋王就这样开始起步了。20年后的今天,奥康也正式与奥林匹克结缘,3月22日,奥康终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用品供应商。
二把大火“烧”出品牌
1989年,王振滔带着自己生产的第一批产品重返武汉市场,但是在那个温州鞋如过街老鼠的年代,谁又能相信你王振滔呢?
半个月都无人问津,指望守株待兔怎么能行?别无选择的王振滔干脆来了个王婆卖瓜,一大早在柜台上贴了张告示称,自己卖的鞋子不是以前被烧的温州皮鞋,如果在半年内出现质量问题,以一赔二。
终于,有一位顾客试探性地买了一双。王振滔拿出了纸笔,请他留下姓名和通讯地址,并告诉他,他是奥康皮鞋的荣誉顾客,如果将来奥康做大了,他将永远免费穿奥康皮鞋。
尽管如今再也找不到这位顾客了,但这件新鲜事通过媒体报道后,奥康一下子出了名,产品也迅速被武汉市民一买而空。由于质量好、款式新颖、讲究信誉,到1990年底,奥康出现了三天销售一车皮鞋的佳绩。而王振涛也开创了中国市场厂商联营、引厂进店的直销模式,并开始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全国市场。
随着奥康在全国市场的走俏,温州制造的奥康竟然成了其他鞋厂竞相仿冒的对象,各地相继发现的假冒奥康鞋还花样翻新,“X奥康”、“奥X康”、“奥康X”……
王振滔愤怒了,他决定要火烧假冒奥康的劣质鞋,火烧地点仍然选择武林门。1999年12月15日,王振滔亲自将一束火把投向了2000多双冒牌“奥康”劣质皮鞋。
12年前,一把火烧了温州假货;12年后一把火,温州人烧假货。这第二把火也彻底驱散了温州鞋业假冒伪劣的阴影,重新燃起了温州人的自尊和自信。
一把剪刀“剪”出市场
1998年举行的一次订货会上,一位外商数次折回徘徊在奥康的展台前,并且拿起一双皮鞋问王振滔:“这是真皮的吗?”“绝对是真皮,这个请放心“,王振滔这样普通的一句话直让外商摇头。“真皮是做不出这种效果的……”谁知闻听此言的王振滔当即拿起剪刀,三下两下,就将那双皮鞋剪开并递到那位外商的手中:“你是行家,你鉴定看看到底是真皮还是假皮?”
外商仔细看后说:“用真皮能做出这种效果,我现在就与你订货。”
二把剪刀“剪”出质量
2000年,奥康一批外贸皮鞋装运出口前,质检员发现有180多双鞋子的商标标识贴的位置与外方要求不一致,为把损失降到最低,车间的几名负责人打算将这些鞋子以成本价卖给内部职工。得知消息后的王振滔则拿起剪刀,将这180多双高档皮鞋全部剪掉,并陈列在工业园区的广场上,让全体员工参观。
此举让很多工人都心疼不已,王振滔却说:表面上看,确实没有必要损失这几万元钱,但是,1块钱成本的商标问题,如果等到客户发现再处理,可能要损失10元,如果卖给消费者再处理,可能会损失100元,他们一旦退货甚至起诉打官司,那奥康最值钱的品牌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顿“生吃”宴破除家族企业
一家豪华酒店里,王振滔宴请27名亲属聚餐。服务员上的第一道是馒头,接着是象拔蚌、醉虾、三文鱼……原本兴致很高的亲属们面面相觑:怎么全是生吃的菜呢?
王振滔这时说话了:“为什么我要请大家吃的都是生的,生吃,生吃,因为我很生气!”
原来温州话里,“生吃”和“生气”读起来非常相近。奥康创立之初就是个家族企业,公司的管理层都是王振滔的亲戚。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做大,亲戚们也衍生出派系,明争暗斗,直至闹得不可开交。
餐桌上,已经做出了决定的王振滔郑重地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为企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正是如此,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以后你们凡是需要我帮助的我照样帮助,但是与业务有关的事情,到今天为止,全部结束。”脱胎换骨的奥康终于走出小家族管理的圈子。
如今,奥康皮鞋年产值达到30多亿,全国专卖店超过3000家。早已成为行业第一的奥康把目光投向了更多的领域,开启着新的转折点:2003年,奥康投资10亿在成都建立康华生物制品公司;投资10亿在湖北黄冈建设高档商业街,联合温州其他八大行业龙头企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财团———中瑞财团。王振滔告诉记者,公司的计划是联盟百家品牌在全国打造100条商业步行街,而对鞋类业务公司正计划单独剥离实现海外上市。
摆脱束缚的王振滔加速其鞋业帝国的开拓。2001年,在国内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海南京路上,奥康高举“温州制造”大旗高调亮相;2003年,王振滔投资10亿在重庆投建“中国西部鞋都”,同年,与意大利顶级鞋业品牌GEOX合作,奥康皮鞋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去年,奥康斥巨资完成了对美国一制鞋企业的收购,这家企业的专利产品是专门针对糖尿病人开发的鞋子。接受记者采访后的王振滔随后就将飞赴美国,为这一产品的上市做更深入的洽谈。
4月6日,第一个由中国民营企业家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王振滔慈善基金在北京成立。王振滔先期投入2000万元作为启动创始基金,并计划在未来10年里向其中注入10亿元。王振滔告诉记者,退休后,他将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我原本就是两手空空而来,也要两手空空而去
以慈善事业为最终归宿
感念师恩的穷学生
我现在做慈善事业最原始的动机,就是小时候我的老师给予我的影响。”王振滔告诉记者,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便早早过世了,但母亲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们兄妹四人上了学,聪明伶俐的他也得到了老师的格外关照。后来由于家境实在困难,母亲无奈数次让排行老大的他辍学养家。每每这时,他的启蒙老师和后来读初中时的杨老师都站出来诚意挽留,并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一直上了重点高中。
儿时生活的艰辛和老师们无私的帮助,在王振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今事业有成的他,念念不忘去帮助那些念不起书的贫寒子弟。王振滔告诉记者,他的捐资基本上都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资助。
喜欢琢磨的小木匠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王振滔的家乡浙江温州,一股“怀揣一技走四方”的风气正在流行。虽然心有不甘,但读完高一后,王振滔还是选择了退学,跟随当木工的堂舅做起了小木匠。
“那是一段最开心的生活经历,尽管每天干的是最辛苦的体力活。”王振滔说,“我喜欢琢磨,设计家具时总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想法。”说起这些,王振滔兴致盎然地拿起纸和笔,给记者画了一幅他当年的得意之作———钢琴式书柜,“它既是一个钢琴模样的书柜,又可以当写字台用。”王振滔得意地告诉记者,“平常人出师要用两年,我只用一年就出师了,我们设计的家具美观又实用,总是生意不断。如果我不改行,我今天也肯定不只是一个木匠,最起码我不会输给‘红星美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