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作文语言的典雅——王大绩

(2015-09-17 16:44:23)

 

典雅的本义是朴实,又称雅正。《文心雕龙》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说的是《诗经》的语言朴实,属于典雅的风格。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行文要讲究修饰。孔子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以理解为应该在修饰和朴实中,求取适度,达到和谐。说到底,典雅可以归结到一个字:正。

 
我们现在谈同学作文语言的典雅,指的是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清通、简明是基本标准,既要力求写出美感,又要合理适度;既要超越平直简陋,又不要过分张扬。要把语言的规范优美与华丽缤纷区分开来,尤其要与滥饰、晦涩、怪异的不良文风划清界限。
 
 
例如,我们说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显得平直;如果加上适度点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就有了摇曳的美感,提升了文化品位,但又是控制在一定的分寸之内,没有过度渲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典雅。

 
让我们以一篇高考作文为例,予以说明。这是北京的一篇满分作文标杆。这篇作文不是那种文采飞扬的绚丽文字,它能成为标杆,因为它的突出特征是,也就是典雅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片段)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真的可以移植,我希望能够移植妈妈年轻时的记忆,只因为我想亲眼见一见大姨妈。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大姨妈就已经去世了。妈妈常对我提起她,说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最懂事的女儿,最知心的姐姐,最慈祥的母亲,最出色的医生。但是她太疲惫了,累死在手术台上。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真想见见她。从记忆中看她的音容笑貌,看她娴熟的医术,看那整个县城的人为她送行时的悲壮。我想我会被那颗善良的心所融化。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真的可以移植,我希望能够移植爱因斯坦临终前的记忆。并不是因为我狂妄得想要成为科学巨人,而是因为在他临终前曾对护士说了一段话,但是这位护士却不懂外语,以致使爱因斯坦的遗言成为永远的遗憾。也许这段话恰恰是对相对论最新的阐述,也许是对其他物理原理的重大发现,也许是告诉世人他的重要手稿藏于何处,也许是他的文学作品或小提琴曲……如果能移植他的记忆,便可以使一切迎刃而解,那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我想那一刻,全世界的人都会欢腾,因为那也许是这位伟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篇作文有清晰的超越平直简易的意识,同时,又超越得合理适度。

  
先看节选的第一段。首先,作者展示了自己的美好心灵。为了展示美好,就去发现、讴歌生活中的美好。作者写了一位最完美的女性——她的大姨妈。从大姨妈的容貌、性格、品德到为人、才干做了全方位揭示,表达出无限的渴慕。能够这样细腻地感受生活之美的作者,心灵当然也应该是丰富、美好的。这种美好感情的展示先声夺人。

  
其次,这位同学表现了清通的叙事能力。为什么希望能够移植妈妈年轻时的记忆呢?只因为我想亲眼见一见大姨妈。因果关系怎么构建的呢?作者紧接着做了两点说明:其一,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大姨妈就已经去世了;其二,妈妈常对我提起她。三言两语、清楚明快,交代了原委。原委交代不清,构想就失去合理的依据;交代语言拖沓,势必冲淡抒情效果。作者处理得不蔓不枝,恰到好处。

更重要的是,作文显示了优异的语言素养。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命题给出的话题。就地取材,相当数量的考场散文都很自然地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为各段的首句。以话题为首句,构成散文的线索,这当然符合写作规律。但单凭自然就难有超越,如何顺其自然又有所突破呢?作文恰当地做了一句反复: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真的可以移植。反复,表示强调;真的,表达出几分怀疑,更传达着渴盼的愿望。一句反复、一词修饰,顿时脱颖而出。打一个比方,命题发给每位考生一顶草帽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连这只草帽都不会戴的考生,当然可能有几分寒碜。可是,如果大家都戴上了这只草帽,谁也显不出特点,那也就泯灭了超越。作文的一句反复,一个真的,相当于给自己的草帽斜插一支羽毛。这支羽毛插得优雅,它化陈言为神奇,实现了语言和感情的双超越;这支羽毛插得得体,它不像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花插满头令人捧腹,它显示出一种文雅、含蓄的韵味。这妙手偶得,应该是作者阅读、写作的结晶,是千锤百炼的正果。在段首语句的牵动下,出色的语言泉涌而出,例如: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最懂事的女儿,最知心的姐姐,最慈祥的母亲,最出色的医生,排比短语,次序考究:女人,是就整体、根本属性而言;女儿姐姐母亲,依生命流程,逐次介绍大姨妈人生角色的变换;医生,是大姨妈的职业,是她为之献身的事业。每一局部短语,修饰词与中心词搭配恰切。这里的铺排毫不张扬,为的是超越群体——要超越就要恰切,典雅就在其中。

再看节选的第二段。

一改前段笔法,作者在这一段里展示学识积累。这位同学适度地一抖书袋,立码给人深刻印象:她不只像众人一样知道爱因斯坦,知道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和他的相对论;她还知道爱因斯坦的文学造诣和音乐造诣——她应是读过爱因斯坦的传记或评介文章的。爱因斯坦临终前用外语说的遗言,作为阅卷老师,我不知道,是这位同学通过她的作文给了我见识,我当然对她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该出手时就出手,知道就要用;用就要适当,就要正点。作者在展示联想时,不温不火,体现着逻辑和清通。由一段遗言想开去,也许这段话恰恰是对相对论最新的阐述,这是大约任何人都会出现的第一波联想;也许是对其他物理原理的重大发现,由第一波推衍开来;也许是告诉世人他的重要手稿藏于何处,也许是他的文学作品或小提琴曲……”由读者所已知推向未知,由读者所熟知推向新知。作者没有刻意地把自己装扮得十分老成,反而有意吐露出几分天真——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联想吧?而这份天真,显得特别适度,格外可爱。能展开联想的翅膀,固然可贵;有为读者而联想的清晰意识,带着读者一起飞翔,不是更可贵吗?

 
至于作者选材谋篇等写作专项能力,也不能不令人称道。这里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典雅,关键的是思维、认识正点;这种语言的追求,更是思维的锤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