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流年轻转,暗香浮动——我所认识的达人作家暗香
(2011-11-25 01:05:48)
标签:
转载 |
流年轻转,暗香浮动
——我所认识的达人作家暗香
○阁楼女 / 文
初识暗香,是她QQ照片上的模样。一个身穿碎花旗袍的女子,面容姣好,满目含情,让我想到了戴望舒诗句中撑着油纸伞走过雨巷的女子。
再识暗香,圈里的文友称呼她香香或大香。这“大”字,是调侃,也是尊重。而我所理解的“大”,是一个人肩上扛着一付担子,也许这就是她所承担的文以载道。听她讲话,总是妙语如珠,又像在品尝一碗刚出锅的麻辣烫,麻得诱人,辣得过瘾。
此时,你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她清雅的貌容、诙谐直爽的性格与娴静中蕴含智慧的文字合三为一。她却在某篇文章的开头说:文由心生,文如其人。读到此,我不由莞尔,感觉她就是一味怪味豆儿,各种美妙的滋味均含在其中,如让独举一处,却无法准确表达。
与她接触久了,再读她的文字,再观其人,发觉她就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小说。或者说,是一道谜,无解,却引人去思索,去探寻。
在一次笔会上,她的发言一反众作家们八股式的文学腔调,直指当今文坛存在的弊端。她倒是畅快淋漓了,与会者却个个目瞪口呆。她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说出了大家憋在心中想说却不敢或不能说的。她的话就像李寻欢的飞刀,在风雨如晦的江湖中,寒光闪闪地直中要害。真希望文坛上多几把这种飞刀,把一些老旧的文风和假清高的习气切掉。
读她的文章,不论是散文,还是情感故事,都烙着鲜明的“暗香”印迹。最喜爱的还是她的长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迭宕起伏,无论是古代抑或民国时的人物,都会鲜活地伫立在读者眼前,仿佛自己就生活在他们中间。她轻巧地驾驭着文字的小船,万花丛中过,却能片叶不沾身,只是轻轻地驶过你的心房,留下一片馨香。再读她的诗词解读类作品,既有交响乐的浑厚,也有现代RAP的快节奏,文笔犀利,才思敏捷,像喝了一壶千年的沉酿,甘甜醇香,酣畅淋漓。
她在《桃花得气美人中》中的经典呈现,更是我所喜欢的。她说“一个女人,没有经历过爱情,再美好,也只是一束塑料花,既不生动,也没有香气。”作为女人,这是她对爱情最为深刻的体悟,其中亦不泛对生活的大量洞察,她说:“生活像一即兴的戏剧,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无权对剧本做什么改动。爱情是生活大剧本里的一则折子戏,是很无聊的,没有什么值得聊上一聊。如果你愿意看到真实的一面,眼前所及的可能是一片狼藉。”颇有点张爱玲那种“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香式语录风”。
她在《愿得一心人:诗词中的红颜往事》中的借古喻(讽)今,也是我的最爱,尤其开头的楔子,道尽了世间的沧桑,指出了人生的无奈与真谛。
救我于水火,许我以未来。这个世界很简单,每个人,不是纠结金钱,就是纠结于权利,两者皆有的,便一定会纠结情感。不为自己纠结,也会为他人纠结。这样的纠结,只当是磨练,而磨练,无非是磨出放得下,练出提得起。
轻指流年,从我认识的写情感故事的暗香,到如今一本本的长篇书稿面市,以及《闷骚Ⅱ》的新鲜出炉,和正在研磨的剧本,无不在印证着她的成长与蜕变,这个变化来得之快,令作为读者的我都为之惊诧。现在需要像读她的文字一样,重新来解读她。
对自称“主业发疯,副业写字,撰文为生,知名的贫困泼皮户,患有不定期游荡症。视虚伪为粪土,尊真爱为毕生追求”的暗香,我在她名字下面备注了一句“人比字美,字比人美?”,其实这已不重要,我深知她就是那个“坐静幽僻石上看隔岸灯火,虔诚地孤对一片泓碧寒星远市”的女子,在平平仄仄中闻香即识的女子。
她的视力微恙,却仍坚持笔耕不辍,每每令喜爱她的读者担忧不已。幸好她偶尔也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游玩,有时她会身陷桃花央,笑容灿烂,POSE频换,人面桃花相映红;有时她会在落叶缤纷的路上回眸一笑,立刻生动了周边的景致;她曾在丽江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发呆地望着雨夜,偌大的民族风披肩在夜中泛着星星点点的蓝光,明艳而端庄,恍然回到了某个时代……令人不由得想起了辛弃疾的词“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我深深感叹:只有生动的女子,笔下才会有如此生动的文字。
今宵,月朗星稀,对空把盏,有暗香袭来,红袖伴我夜读书。足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