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套中人”(随笔)
“套中人”的名字叫别里科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中的主人公。他行为古怪:爱用棉球塞住耳朵,晴天穿雨鞋,帐子从来没有撩起过,甚至把自己的思想也放进无形的套子中——他认为这样最为保险。他害怕新生事物,看不惯任何越出常规的举措。他的口头禅是:“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啊。”
谨小慎微、可笑又可怜的别里科夫,越是怕出乱子,越是处处丢人现眼,狼狈不堪,以至于自己出了大乱子:他一病不起,被装入了一个永不解封的套子——那密不透气的棺材里去了。
小说中,作家借另一个人物的口说:“那种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实在不少呢。”此话算得上伟大的预言!一百多年过去了,“套中人”的香火并没有断绝。只要我们稍稍留心,就可以看到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套中人”。
读者诸君,请跟随着我,到某机关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这是在开座谈会。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正侃侃而谈。他说些什么呢?话中新名词还不少,可思想观点与三四十年前的相差无几,无非是那永远正确的废话,电视上报纸上司空见(听)惯的套话。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标准话”也不会过时。
过来,请浏览一下学习专栏。为节省时间,只看其中的一篇就够了。虽然标题不一样,署名人不同,可内容大同小异,毫无新意不说,就是用语也差不多,像是一个模子(或者说套子)里倒出来的。嘿嘿!是三年前出的板报。我敢保证:换个题头,改个日期,应付当前有关部门的检查仍然可以过关。
凭经验看,这位坐在办公桌前打电话的女士应该是个普通的办事员。为了不打扰她的工作,我们只听,不说话。哦,她在电话接访,看来还挺忙的,电话一个紧接着一个打进来。她的声音还算好听,只是回答如台词:“我不太清楚”,“请咨询有关部门”,“等请示领导后再说”……你看,她面部毫无表情,使人怀疑她可能是个机器人。
以上种种,我们不妨称其为“新套中人”。他们与契诃夫小说中的套中人大同而小异。相同处是: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胆小怕事,生怕承担一丁点儿责任。他们工作上的最高标准就是“不捅漏子,不出乱子”。不相同的是:“新套中人”交际广,人缘好,脑子活泛,能说会道,活得有滋有味,逍遥自在,不像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洋“套中人”,钻进套子里出不来,把自己闷得一命呜呼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