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图书馆藏初刻本《广舆图》

(2013-03-07 16:43:21)
标签:

杂谈

       图书馆藏初刻本《广舆图

 

西安地图出版社  97877807488903  (元)朱思本原绘,(明)罗洪先增纂  16开精装 

      预计4月出版         定价2680

 

 

    《广舆图》初刻本,(元)朱思本原绘,(明)罗洪先增纂,约刻印于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1557年)。11册,原版框纵34厘米,横33厘米。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

    朱思本(1273--1333年),字本初,号贞一,豫章临川(今属江西)人,早年

学道于龙虎山。曾从玄教大宗师吴全节至大都,并奉天子命代祀名山大川。朱思本《舆地图》自序中叙述了其绘制本图的经过:“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史,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结辙燕、赵,而京都实在焉。由是奉天子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建安《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缪,思构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今秘府《大一统志》,参考古今,量校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中朝士夫使于四方,遐迩攸同,冠盖相望,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迄延佑庚申,而功始成。其间河山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至若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诸蕃异域,虽朝贡时至,而辽绝罕稽,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必可信,故于斯类,姑用阙如。嗟夫!予自总角,志于四方,及今二毛,讨论殆遍。兹图盖其平生之志,而十年之力也。后之览者,庶知其非苟云。”

    从这段引文可知,朱思本的《舆地图》是实地考察,结合验证当时的地图,以及参阅历代地理文献的基础上绘制完成的。实际绘制时,先绘制各个地方的小图,然后合成一幅全图,自至大四年(1311年)到延祐七年(1320年),历时十年《舆地图》终告完成。朱思本对自己编绘的《舆地图》有非常高也是实事求是的评价,他满有把握地说:“其间河山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但也指出,对那些边远地区,由于资料不足或资料不可靠,他不乱画,而是宁缺勿滥。这种科学态度堪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典范。《舆地图》曾刻石于龙虎山上清宫之三华院,流传至明末清初,后失传。

    罗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属江西)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第一,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嘉靖十九年(1540年)冬因上疏得罪皇帝而被罢官,自此归乡不入仕,终日著书讲学。《明史.儒林传》上记载“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 可见他既博学多才,又怀抱济世之志,非一般退隐学者可比。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冬游记》,据元人朱思本《舆地图》增纂有《广舆图》。

    从罗洪先《广舆图序》可知,罗在“往来京师,从友人闻天下缓急大势,始知考次古今名人经略之迹”,从而认识到了地图重要性。他曾经“遍观天下图籍”,但发现这些图籍“虽极详尽,其疏密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不过,他在访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舆地图》后,经过与其他地图比较,他认为朱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于是在朱思本《舆地图》的基础上,“增其未备,因广其图,至于数十”,最终“积十余寒暑而后成”。按罗洪先《广舆图序》,因朱思本《舆地图》“长广七尺,不便卷舒”,罗洪先采用计里画方之法,改编成舆地总图1幅和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16幅(陕西省分为2幅),另增补九边图11幅,洮河、松藩、虔镇、麻阳诸边图5幅,黄河图3幅,漕运图3幅,海运图2幅,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图4幅。共计45幅地图,辅以文字和图表,合编成册。罗氏并新创二十四种图例符号,置于序言之后。

    罗洪先编制《广舆图》除了主要参考朱思本的《舆地图》外,可能还参考有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清濬的《混一疆理图》,《大明一统图志》,许西峪的《九边小图》,吴云泉的《九边志》,先大夫的《辽东、蓟州图》,浦东牟、钱维阳的《西关》二图,李侍御的《宣府图志》,京本《云中图》,新本《宣大图》,唐荆川的《大同三关图》,唐渔石的《三边四镇图》,杨虞坡、徐斌的《水图》、谢纯的《漕运通志》等等。这些地图中的大部分今天已经失传。

     罗洪先没有具体说明《广舆图》的成图的时间和作序的年月,有关该图的成图和初刻的时间一直没有定论。关于《广舆图》成图时间,一般多根据胡松嘉靖四十年(1561年)《广舆图》序中的文字“念庵罗子以其二十年前所辑(指《广舆图》稿)见寄,且病阙轶,兼摘舛误,俾余刊补。”的记载来推算其完稿时间为嘉靖二十年(1541年)。研究地图学史的著名专家任金城先生认为这一推论与罗洪先本人的编图经历是不符合的,他在“《广舆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罗洪先《广舆图》自序中提到“山中无力佣书,积十年寒暑而后成。”可见罗洪先编制《广舆图》完全是在他被罢官后,在原籍山村“积十年寒暑”而编成的。他回原籍山村应该是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春,十年后完成《广舆图》的编制工作,时间应该是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左右,而不可能是嘉靖二十年(1541年)。关于《广舆图》的初刻时间,过去曾认为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胡松刊行。这一论点可能是根据胡松嘉靖四十年(1561年)《广舆图》序中提到的,《广舆图》交给胡松后,经过增补修订后,才加以刊刻。还可能根据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君恩刻本序中关于“念庵先生考订增定从而广之,家藏未传,冢宰我柏泉胡夫子(指胡松)刊补著论,始传于浙。”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刊刻的张天复撰《皇舆考》的序中已明确提到:“顷年辅臣文襄桂公《舆地图》、宫谕念庵罗公《广舆图》及司马许公《九边论》,于是三者,独详词约而事该,忧深而思远。”而且《皇舆考》正是参据桂萼《舆地图》、罗洪先《广舆图》、及许论《九边图论》等而成。可见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之前《广舆图》即已正式刊刻。至今还有明确标注有“嘉靖戊午(1558)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刻”的《广舆图》的一种版本存世,也能间接的否定《广舆图》初刻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地图内容来看,图中出现年号的地方有多处,其中出现最晚的年号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一月。

据以上分析,《广舆图》的初刻时间不会早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也不会晚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此,说他的初刻时间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后是不会有太大出入的。

   《广舆图》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就已知资料,归纳出主要刊刻本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后的初刻本。这一版本已极为罕见,据目前所知,只在国家图书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各收藏1部。国家图书馆藏本是一部大整幅版图册,内容包括各种地图40种,48页,加上首页序文和文字表格68页,共计117页(首页序文已佚)。经与罗洪先序言比较,此初刻本较原序多“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并把“朔漠图”扩大成2页。辽宁省博物馆藏本为散装,分成四夹,第二夹48-61页残佚。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刻本。地图种类和页码与初刻本同,只是在末页有“嘉靖戊午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刻”十五字。现藏于第一历史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

    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松刻本。此刻本增入日本和琉球二图,而这两幅图既没有画方,也没有用统一的图例符号,制图风格与全图不协调。新增入的二图是根据郑若曾的《筹海图编》中地图补入的。这一版本浙江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有

藏。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吴季源刻本。卷首有“嘉靖甲子(1564)春崇安后学止山丘云霄僭序”。地图种类和页码与初刻本同,但将“舆地总图”的画方任意减少一半,但仍注为每方五百里。这一版本流行不广,目前仅知浙江省图书馆有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韩君恩刻本。这一版的最大特点是图的开本比前几版缩小,每页纵24.5厘米,横17厘米,因此每幅地图由两个半版组成,每幅地图合起来仍然接近正方形。文字部分增加了桂萼《舆图记叙》和《九遍图论》的内容,并把全书分为二卷。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图书馆等处有藏。

    万历七年(1579年)钱岱刻本。此版仍分为两卷,但增加了“四夷总图”1幅,地名注记和说明文字也有较大增改。开本比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韩君恩刻本略大。为了迁就版面,地图的画方都变成了长方形,使图形轮廓失真。图中增加了长城,黄河源画成一个葫芦形。此刻本较常见,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均有收藏。

清嘉庆四年(1799)章学濂刻本。这一版只是照万历七年(1579年)钱岱刻本翻刻,所以内容与明万历版本几乎完全相间。与钱岱刻本区别主要有该刻本有章学濂序、最后页缺北夷、东北夷表格2页,万“曆”年号因避清乾隆帝讳都印成万“歷”。 

    目前所见的《广舆图》大部分属于这一版本。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由于《广舆图》包括有政区图、边防图、黄河图、漕运图、海运图、域外图,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当时人们十分关心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地理信息,因此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自明嘉靖以后,直到清初《皇舆全览图》问世以前,出版的一些舆图作品多参据《广舆图》。例如张天复的《皇舆考》、陆应阳的《广舆记》、汪缝预的《广舆考》、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吴学俨的《地图综要》等等,直到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的附图“舆图要览”,也还是据《广舆图》编绘。

   《广舆图》可说是地图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任金城先生在“《广舆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影响”一文中,对《广舆图》有高度评价,总结了《广舆图》在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五点主要贡献及其影响:一是《广舆图》保存了元代朱思本《舆地图》的精华,继承发展了计里画方的传统制图方法;二是《广舆图》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集中反映了元明以来我国地图学发展的水平;三是《广舆图》保存了元明以来一些失传的重要地图;四是《广舆图》制定了一套以几何符号为主的地图符号和图例,把我国制图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五是《广舆图》曾多次翻刻在国内外有极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