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人如何过清明节
(2009-04-02 11:40:03)
标签:
天天过节节日过节目中无节心中有节上等人过节清明节情感 |
分类: 早子·随心随意 |
上等人如何过清明节
文/早子
过节的人分上中下等
我时常把过节的人分成上中下三等,下等人,天天过节;中等人,节日过节;上等人,目中无节,心中有节。就拿清明节作例子,我们都属于中等人,因为我们只在清明节来的时候才去纪念它,做该做的事,烧香,祭祖。我想,应该不会有天天过清明节的下等人,不过如果要了解这下等人的概念,可以拿别的节日来说明,比如情人节,有些人情人众多,每一天换一个情人,每一次和情人吃烛光晚餐,再深夜交欢,生活无比奢侈糜烂。在这种人眼里,每一天都是情人节,他何曾在乎过情人节具体是哪一天?如果给你分类,你会把这种人分在哪一等?至于上等人,其实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我们都是在清明节这天想起已故的亲人,然后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来祭奠一下,假如没有清明节,你何时才能想起另一个世界的他们呢?
节日越来越多,哪些是有必要过的
现代社会,节日越来越多,不仅种类在增加,连同一个节日还能分出好多个派系来,比如情人节。起初,在中国我们没有情人节这个概念,只有七夕节,当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之后,国人把七夕节改称“中国情人节”,于是一年当中,我们可以过两个情人节。再后来一点,情人节竟然带上颜色了,什么白色情人节,蓝色情人节,黑色情人节,乱七八糟的情人节一拥而入,结果,每个月都有一个情人节。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前不久,韩国人试图把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这引起中国人的强烈不满,但是在网上众多的讨论中,还是能看到一些理智的观点的。既然我们中国人自己不重视端午节,为何不能作个人情把端午节让给韩国人,何必站着茅坑不拉屎,尤其在中国人民越来越多地去过一些洋人节日的社会背景下,与其自己去淡漠甚至遗弃自己的瑰宝,倒不如转让他人来替我们保管。这当然不是卖国的行为,其实,我们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节日该过,什么节日没必要过。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如果现在问你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你可能回答的很对,因为下周就到清明假期了,我们早就数着日子盼着这一天的到来。然而,即便如此,要你说出明年的清明节是什么时候,你未必能说准。因为我就做过这样的调查,我在身边的朋友里随便抽了几个人问了一下清明节的法定日期是哪天,所有人都没有立刻回答上来,有些人即便说了4月4号的日期,语气也不是很坚定,并且同时在翻日历,查一下这一天的农历日期,然后再给我报一个阴历的日期。其实这不是偶然现象,越往后去的人,对传统节日的概念就越发模糊。于他们自身而言,那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却是社会,是文化的损失,因为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看,那简直是很可笑的一件事,最典型的就比如韩国人之所以要把端午节申请为自己国家的节日,某种意义上不就是在嘲笑我们中国人不懂得珍惜遗产嘛,那就是一种公开的鄙视。
假如没有清明节,你何时会想起已故的人
清明节还有几天才到,但是关于清明的祭文已经席卷而来,这里面有祭奠自己已故的亲人和朋友的,还有哀悼5·12地震中遇难的四川亡灵。前面说了,我们都属于中等人,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过,没有节日了,我们就过平常的生活。而上等人的概念一直没有正面去解释,说到这里,也该把上等人的所谓“目中无节,心中有节”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眼中无节,意思是说,节日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心中有节,比如中秋怀月,平常人只有在中秋的时候才咏叹圆月,思念亲人,但实际上月亮并不只是在中秋这天才圆起来,每个月的十五都是最圆的。所以,上等人并不会局限于中秋怀月,他们怀月的心常存,思念亲人的心常在。再比如感恩节,普通人在感恩节时期会讲一大通感恩的话,而平常则很少看到这样的兴师动众,上等人则无论感恩节与否,只要感恩的心常存,何必在乎是否有感恩节这个节日呢?
再说回清明节,其实条理已经很清晰,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明节才要去祭奠自己的亡故的亲人或者朋友,更不是因为清明节的设立我们才去哀悼地震中遇难的四川人民。当然,我们同样也没必要时刻将怀念与哀悼挂在心头,毕竟那不是我们生命中的全部内容。只是,越来越多的人把过节仅仅当成一种形式,所谓的过节只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活动仪式,而我们也理所应当地只能算是节日过节的中等人,但总要比下等人好一些。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假如没有了清明节,我们何时还会想起已故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