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女”曾轶可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2009-08-01 14:28:22)
标签:

快女

曾轶可

风格

歌唱

选秀

媒体

杂谈

分类: 演出培训

          “快女”曾轶可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一直没有关注“快女”的任何活动,从最初湖南卫视的活动名头申报到最后活动方案的落实和实施,所有的消息都只是在我的耳边被动的响起,直到某一天,一个叫曾轶可的“快女”选手的出现,才最终打破了我对于类似于“快女”事物的尘封与漠视,这和参与此事的人们无关,只是厌倦了某些媒体、电视机构拙劣而毫无新意的操作手段以及沽名钓誉欺蒙视者的做事方法、一直觉得,这种秀活真的需要“进化”一下、而非简单的调整与改变。 
    网络、媒体等众多宣传平台对于此女褒贬不一的爆炒,终于让我忍不住打开了视频搜索,也许操作方最大可能进行造势宣传的目的基于此、也许事件受众们想探求个事情水落石出的目的基于此、也许活动的参与者们想倾听更多心声的目的基于此、不管怎样、太多“也许”的目的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可视点”,至少、它“降服”了我,只是“降服”不是“征服”。 
    视频打开、音乐响起、带着久违的、疑惑的、好奇的、甚至有些敬畏的心情、终于听到了此女的第一缕乐音、说实话、我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她的不同、不加任何注意力就能够感受到得一种不同——娃娃音。单从声音的本质讲、一个20岁的人发出的声音却拥有一个5岁孩子的色彩,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把这种色彩放在乐音里面加以表达,那更是一种才能,于是、我终于知道了她为何能够有“料”走到被人高度关注的一个平台上、做专业的人们都知道,寻找不一样的乐音、是声乐事物本质发展的一种需要,这也被几乎所有的丛乐人所赞同。 
    然而、有关注就必然有分歧、纷争、毕竟这不是一种理论就能够统治世界的时代。于是又把注意力放在了这种被爆炒的如火如荼的纷争上。因此我又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是否就一定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呢?就能够以此作为将她不断推向另一个高度的砝码和王牌呢?我们还是结合此项活动的质体以及此女出声之后的表现种种来进行探讨吧。。 
    通俗点讲,这是一场选秀活动、选秀的评选内容是什么?评判标准是什么?本质与宗旨是什么?在一切都朦胧、甚至有些恍惚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选择出最终“应该”选择出的人才?这种“应该”是相对于操作机构、相对于媒体受众、评审人、还是同期现场粉丝??在一切一切的不确定中,谁来给大家一个至少适中的答案呢?如果没有,那我来给吧。 
    选秀只是一个活动、但不同的地区、国家和不同的主办机构、所构建的活动大磁场、气场是各不相同的,暂且不谈各自异同,单从之前的“超女”衍生到现在的“快女”这个活动来说、它的本质就是以“唱”为主、再简单点来说、就是评选出相对较好的“歌手”、而非舞者、影视演员、相声曲艺等等等等。说白了、它就是一场大众化的“歌手大赛”、与之不同仅在于赛事的操作模式上的细微区别。既然是“歌手”比赛、那是否应该提出一个关键词呢?那就是“歌唱”。既然是歌唱、要不要考虑到“合情又合理”(这里不不敢用专业非专业来表达)的歌唱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要素呢?这里、我不想用传统的对于歌唱要素的定义来分解歌唱,咱就就题点题、就事论事。之所以活动评审过程中出现评审人之间的重大分歧、抛去媒体作秀的可能性不谈,其争执的本质无疑就是歌者具不具备歌唱要素的问题。争执的点也明确万分。一方认为:此女唱风独特、嗓音灵动、给听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是她勇往直前的无争理由;而另一方认为:此女根本不具备一个歌者基础的歌唱要求、把跑音当成歌唱风格、把毫无气息支持的嗓音运用当做灵动乐音的处理。前者角度为“风格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前者的支持者说:“那么多歌手,唱的好的太多了,听腻了就想听点没听过的”后者观点是“最基础的构件都没有、何以谈风格?”,后者的支持者言:“唱个啥啊、气都没有声音还小抖、抖得没一句在调上”。。我想、评审所站立场不一、大众角度不同,岂不纷争绵延?? 


    说到这已经没必要说下去了,因为道理很明白、但放在说不明白的地方、道理也就成了谬论。   

    只要是音乐、就必然有乐音、不管以什么风格出现、什么形式出现、只要它是美的、就是合情合理的、“专业”也是有争对性的。中国的音乐事业走向并不乐观、笔者认可的较为全面的音乐人也少之又少,原因在何?原因在于没有太多人在意一件事情的发生现象的本质,而在这个现象上喋喋不休。。我比较看不起一上来就将虚无飘渺的音乐理念和创作、实践理论铺开来讲的人、比如:你的乐路很好、但创作的曲目和表达的方式落入了俗套、不够创新、风格性不强、试问能否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告知选手、告知受众、告知所有关注音乐的人们?再者:你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在中声区投入不够、不够走心、而形型太重、高声区腔体不开、气息不支,于是不够亲切,试加强相关训练。那能否简单告知合理的作品分析应是如何?声区的运用技巧是什么?怎样把气息调整到最佳状态??再问大众一个问题:大家需不需要出现更多的既可把握音乐现象,又可理解音乐本质的真正人才出现呢?就像评析周杰伦现象一样、我渴望告知我这一现象的社会本质、时代本质、而不希望婆婆妈妈地告诉我一堆有关 Hip Hop、R&B的音乐创作理论。 
    话题再次回到主人翁曾轶可,笔者再三听辨其参赛曲目、原创或非原创的,从创作、演绎角度来说、旋律、曲式过于单一、声音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好的吸引力,但音质几乎没有调整。概括一下就是累的时候可以听一遍、两遍、三遍之后倦意即来。再说风格,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基础心态:慵懒、自由略带晦暗的淡淡伤感、还有一丝无奈与影藏内心的孤傲的叛逆。但人的情绪是极具深度和多元的,一种格调远远满足不了听者音乐情绪上的需要、因为乐音没有太多的穿插、交错、碰撞及比较。最后、像小柏说的一样,唱功远远不够、没有乐感、心理节奏、气息支持和腔体上的分配,当然,这也是造成前面提到的问题的根源。没有更大的能力去使用更好的武器,你的杀伤力自然无从提高,这是硬道理。

    不管怎样,曾轶可还是进入了前十强,虽然十进七被淘汰,但曾轶可事件终于得以落幕,她已经赢了,甚至可以说她赢了其他所有继续留下的选手,也许这才是选秀最终的本质吧。。。
    最后希望像曾轶可一样热爱音乐、尤其是热爱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的选手,多多充实自己的硬功夫、软实力、内外兼备、在纷纭众多的社会现象面前,明白自己最首先要做好的是什么,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充足准备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具备“50%”的可能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