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横秋问答歌第11首

(2011-06-05 11:36:14)
标签:

体育

    第10首讲的是打穴,不宜公开,不可伤人。有一个要领,就是“披窍捣窽”,凡骨缝、凹穴,都经不得打,当然还要有一些手法。不会解穴莫打穴。这方面就不讲了。

    下面讲第11首歌。

   

问曰:掌起能百响何也?答曰:在阴阳幻化。

歌云:阴变阳兮阳变阴,反拖顺拖不容情。外手缠来怀中去,两手搬开奔耳丛。

解读:

问:绵张为什么能进行连续打击?回答说在于“阴阳幻化”。用现代话说就是矛盾两个方面的转换。矛盾无处不在,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等,都可以互为阴阳,互为因果,相互转换,于是形成一连串的打击。

“拖”即“捋”,或曰手心向上的拖为“反拖”,手心向下的拖为“顺拖”。或曰向前腿外侧的拖为“反拖”,向前腿内侧的拖为“顺拖”。总之 “反拖”也行, “顺拖”也可,反顺互变,如“拖水十字”、“顺手牵羊”之类的打法。“外手缠来怀中去”,亦如“圈外裹入怀里来”。例如“缠赶手”,缠而击之,也能形成一系列连击。“两手搬开奔耳丛”,是“黄莺双磕耳”,也是连续击打。这些具体手法,参看里外死手解释自然明白,我这里想脱离开单纯字面解释,展开思路,深入探讨绵张拳为什么“拳起能百响”?

阴阳幻化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祖先不像欧美人那样直出直入,想问题办事都绕圈子。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进先退,欲擒故纵。到处有阴阳,到处有矛盾。我在前面专门讲了一篇《全方位的矛盾劲》,正是这些矛盾劲形成了绵张拳连续百响的技击风格。这种行拳法可以从中国书法的行笔法找到他的运劲轨迹。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很讲阴阳变化的艺术,比如写一个横道,本来是要从左向右运笔,但是,下笔必先向左一走,然后向右行笔,收笔时又向左一回勾。绵张的“六平手”就是这样一个“横笔”,本来我要用右手中指向右掸他的眼,但是,起笔先用拜掌向左前方切他右臂根,接着向右“行笔”,右手指尖向右掸眼,左手也跟着打脸,随即“收笔”,右手又从右边向左回勾打他左脸,这一笔下来就“响”了四声。接着又用肘打,拜掌填拳,直到打倒在地,一连串的击打,如急风暴雨。

再如,写一竖,下笔先向上一提,再向下行笔,最后又向上一提收笔。拳法也如此,比如 “吊线手”,本来我要用右手向下拍他脸,但“下笔”先向上吊他右臂,他一仰脸,“行笔”向下拍他脸,又是一连串的打击。

绵张不是“一锤子买卖”。

掌起百响体现了绵张拳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理解的重要问题。

谁都想“一招制敌”,但是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做“欲速则不达”。

 

前一时期有网友提醒我说,石家绵张说过“不看一手看二手”,谢谢了。在章瑞的拳谱里也写到,“取胜不在第一手,而在二、三手之间”。这当然也说明石家与章瑞的关系,但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探讨绵张的“战略思想”。

绵张拳不是把把搏击看成简单的一对一下的击打,而是由一系列打击组成的有机的整体,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战役。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直到最后歼灭。

从一开始的“进手”就与众不同。

以“兀鹫献爪”为例。我要用右手抓他的脸,怎么走?

小学生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近”。于是,多数人选择直线突击抓脸。但是,在大家都认为最近的路线上,敌必设重兵把守。我直线进击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受到“防守反击”。

于是,哲人说了:“曲则全,枉则直”。

只有受点委屈才能保全自己,只有跑点冤枉道才能达到直线的目的。你看,从石家庄到北京,虽然在大平原上,但没有一条道是笔直的。将军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提出“兵行诡道”。通过迂回奔袭,选择敌人防守最薄弱的部位作突破口。

于是,绵张的“兀鹫献爪”选择了对方右臂根的方向切入。

从正面图看,敌人双手抱在胸前,几乎无孔可入。但是,镜头向右转45度,看到他前手与后手之间有那么大的空隙。我就从这个角度切进去,进逼他的右肩。他必急用左手阻挡我的右臂。根据“矛盾劲”的原理,B点向左A点自然会向右,我向左前方上半步,不顶抗他的左手O点,右手就会顺利地向右前方抓到他的脸。达到了“枉则直”的目的。

这时,他必想用左手向外掰开我的右手。根据“矛盾劲”的原理,B点向右,A点自然会向左。于是,我向右前方上半步,顺着他左手的掰劲,右手就会顺利地向左前方切他的腮帮子。

果然,他军心大乱,像落水者抓住稻草一样抓住我的右腕不肯撒手,并且不自觉的向里抱,我顺势勾住他的脖子,左手打他胸肋。估计这时他已经晕菜了,我右手向左一拨拉他脑袋,左臂就夹住他的头,把他摔倒在地。

通观这一过程,走的都是曲线,是不断深入的打击。这就是“拳能百响”。表现在套路上,必然是“羊叔子爰带舒裘”,非“直筒子”可比。

假如我先动手,第一手先打哪里?

多数人回答“当然先打要害”。

但是,军事家在指挥大战役时用兵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讲究“隐蔽战略意图”和“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比如辽沈战役,我军当时在长春,要让咱们指挥就直接打沈阳了,沈阳屯兵几十万,打不成人家,反而让人家吃了。所以南下千里,突然包围锦州,这叫攻其必救,迫敌离开老巢,接着在辽西歼灭来救援的廖耀湘兵团,把军队都歼灭了,沈阳还怎么守?只好束手就擒。

当然,平津战役也不是先打北京。

与“先歼灭有生力量”同出一辙,绵张出手先制手足。“不在第一手”,因为第一手打得不是要害。

还以“兀鹫献爪”为例,我第一手进到他右肩,他右手跑到我身后,成了“废手”,还占住了他左手,他俩手都没了,第二手攻击脸,后面还有好几手。看绵张七十二手,都是先把他的手脚制住,因为没了手,使攻击变成“没救”,所以叫“死手”。非硬拼硬进之拳可比也。

“兵不厌诈”,战争充满骗局。拳也一样。明朝的唐顺之就说,绵张设套,待彼入套。

以“掭眉捣嗓”为例。敌右拳打来,我右手切他右臂入身,同时左手就向他眉插去,他必先解燃眉之急,用左手架我左手,同时向后一仰躲避,却把喉咙暴露出来,这才是我真正的目标,于是右手插去,那里有一个穴位,两个指头插进去,再向下一抠,不必打了。

设骗局要有一个过程,当然不是一两手就能完成的。

兵家为了拖住敌人,常常采取“围而不打”的办法,以期等条件成熟时全歼。比如平津战役,先围住了张家口,但不打,怕傅作义下决心从海上逃跑。等到东北野战军入关卡住了塘沽,北京已成瓮中之鳖。

绵张拳也深谙此道,例如“刀对鞘”。敌右手打来,我从圈里入身,用右拳打他右肩窝,这一拳不能打得劲大了,把他打跑了没法全歼,能阻止进攻足矣,随即右手向左后带他右臂,左拳像刀入鞘一样,顺着他右臂插他腋窝,他必侧身弯腰躲避,把脑袋给了我,我右手横击他腮帮子,这一下子就懵了,接着,拜掌填拳打倒。

通观以上诸多打法,没有一种是“一锤子买卖”,特别是既要阻止进攻,又不要把他打跑,这种劲的拿捏,已经到了“如烹小鲜”的程度。

我们常常慨叹,军事家们把战争变成了艺术。

绵张拳不是把搏击也变成了艺术吗?

“噫、吁、戏,危乎!高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付腿
后一篇:2011年07月09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