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i-magazine.cn/admin/fronet/uploadfile/20110902130835553.jpg四手联弹 东京艺术博览会 2011---专访博览会总监金岛隆弘 /罗玉梅 036^" TITLE="【专题】 四手联弹 东京艺术博览会 2011---专访博览会总监金岛隆弘 /罗玉梅 036^" />
地震加上海啸,东京艺术博览会(Art Fair Tokyo2011)从4月2日到4日延期至7月29日到30日举行。迟来的博览会没有被巴赛尔(Art Basel)收购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HK)的雷声压过头,77年生的新任总监金岛隆弘(Takahiro Kaneshima)悄悄起义;当香港、新加坡艺博会均以国际化为发展重心之时,东京艺术博览会转投以“东京作为一个亚洲城市”之名定位,逆流而上是以退为进或是另有考虑? 新企划的Projects Artistic Committee (PAC),请来胡昉 (中国)、曾文泉 (台湾)、宫津大辅 (日本)、Bora Hong (韩国)四手联弹,两位艺术总监加两位藏家,将谱出怎么样的亚洲未来体系?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Group)的首度赞助又能否为东京艺博会引入新视野? 只能说有待观察,毕竟所谓的亚州系统并不只是一个地域想象,而是一种有效而可持续的交流方式。
震后日本社会需要艺术?
8.9级的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让整个日本国陷入瘫痪,福岛核电站事故更令东京笼罩核辐射阴霾,危难当前人民需要的是艺术吗? 艺术有什么社会作用? 带伤上阵的东京艺术博览会2011又呈现怎样的景况?
我觉得当务之急,日本最需要的是做更多的事,如果所有事情都因地震而中止或取消那就等于日本的经济也就此停顿。作为一个主办单位我们必须要做更多的事,否则日本经济只会进一步下滑,许多本土画廊都很支持我们延期,何况东京是没有受地震实质破坏的地区,我们更需要积极为社会做点事。至于地震对今年东京艺术博览会造成的影响是挺大的, 特别是海外参观者都因畏惧地震和辐射而不敢来日本,更有五家来自国外的画廊在震后退出博览会,反之本地画廊很支持博览会延期。根据我发给画廊的问题调查,今年的东京艺术博览会没有因地震而成交冷淡,许多画廊都表示生意不错,可能是因为东京艺术博览会是一个相对本土化的博览会,绝大部份的藏家来自于本地,他们的购买欲没有因地震而大幅的波动。
http://www.ai-magazine.cn/admin/fronet/uploadfile/20110902130920205.jpg四手联弹 东京艺术博览会 2011---专访博览会总监金岛隆弘 /罗玉梅 036^" TITLE="【专题】 四手联弹 东京艺术博览会 2011---专访博览会总监金岛隆弘 /罗玉梅 036^" />
Art Fan和Art
Prints筹得 1,120,300日元善款
适逢德日友好建交150周年,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Group)首度成为东京艺博会的主力赞助商,博览会亦纳入友好建交150周年的官方活动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艺术收藏之一,德意志银行是欧美博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以他们丰厚的经验能否为东京艺博会引入新视野? 而博览会又如何配合震后的日本社会所需?
许多博览会都有市政府支持,但我们只有商业机构和画廊赞助,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搞定,所以亦一切只能按部就班。今年一月德意志银行答应成为东京艺术博览会的主要赞助商,虽然这一年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更多的项目,但德意志银行拥有全球网络,他们也是Frieze艺术博览会和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赞助商,通过德意志银行经验我们学习了很多。今年因为地震缘故我们想增设慈善项目,特别是为小朋友而设的工作坊。赞助东京艺术博览会是德意志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项目之一,作为合作伙伴我们讨论了许多当下日本社会需要什么的问题,因此这一年我们设置了不少慈善项目:Art Fan和Art Prints,而德意志银行也在日本经济新闻社东京本社展示他们的企业收藏。
东京起义,亚洲需要怎样的博览会?
亚洲已经有不少城市通过各类的文化活动与项目联结起一个跨国的网络。眼见彼岸花开,今年东京艺术博览会亦特别企划了一个Projects Artistic Committee (PAC),试图串连、组织一个全新的亚洲体系。
在上任东京艺术博览会总监之前,我兼职了好几个亚洲区的项目,从中结识了胡昉、曾文泉、宫津大辅和Bora Hong,跟他们几番讨论、交流,我开始萌生出成立一个艺术委员会的想法,碍于预算有限我们亦只能先从概念出发。今年东京艺博会以“东京作为一个亚洲城市”定位,这个想法其实是跟四位委员反复讨论而归纳出来的重点。因为是第一年,我们特别重视如果筑构这个系统,当中我特别考虑到平衡的问题,从前东京艺术博览会的委员会只有画廊,现在“Projects”项目加入了两位藏家和两位艺术总监,我希望下一年能保留这个团队,慢慢加入更多新的单元。
在东京艺博会现场二楼的“Projects”是自去年开始增设的项目,所有参展的画廊都是在过去五年成立、主打当代艺术的年青画廊。“Projects”入口是“Artistic Practices”展位,是今年首设的亮点项目,以两位日本青年艺术家--筱田太郎(Taro Shinoda)与高岭格(Tadasu Takamine)打向头阵。说到这两位艺术家可是从百份问卷所选出来的新生代日本艺术界代表。百份问卷分别由总监金岛隆弘、Projects Artistic Committee的四位成员分发,问题只有两条,重点搜罗21世纪日本当代艺术关键词,百份问卷可以说是筑构整个东京艺博会架构的灵魂。
“Artistic Practices”是Projects Artistic Committee (PAC) 全新企划的研究性(Research base)项目,通过我和四个委员分发的问卷,博览会可以直接得到100个专业人仕的意见,而这些答卷者都是他们国家艺术界里的领袖级人物,等于说我们所得到的意见都是最有效的,而透过这100个人我们以后可以额外认识100个人。当代艺术是一种可以让连接世界的国际语言,但现在的日本当代艺术市场规模不足以组织起大型的博览会,如果局限于当代艺术的话根本不可能有超过一百家画廊;比如说相对当代的G-tokyo参展画廊只有15家,因此要扩大规模还是有它的现实局限。在未来我们期待慢慢步向国际化,与更多人交流,但这需要的是时间。
香港国际艺术展被MCH集团收购百份之六十的股权,亚洲市场秩序大重整;高古轩、伦敦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 Gallery)高调进驻香港,亚洲市场步向国际化之时,东京艺博会逆流而上,重申亚洲秩序。
香港艺术博览会的展期是五月,距巴赛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只有一个月,许多西方画廊都把最好的作品留给巴赛尔,这一点我比较失望,感觉他们把在欧美卖不出去的东西都买到亚洲来,而且整个博览会的布局都以西方画廊为中心,亚洲画廊都编排到二层或靠边去,可能是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主办人也是个西人,他们想把西方的艺术趣味引入亚洲市场,但其实亚洲人的品味、美学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亚洲系统,我们必须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东京艺博会包罗古美术到当代艺术的原因,这是更完整展示美学发展的方式。
日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艺术市场?
有别于一般的博览会以今美术、古美术、工艺美术、纯艺术来区分出专业性,东京艺博会把以上四项一并全包,以中小型规模的东京艺博会而言这做法是否有点过度压缩?
相对其他亚洲城市而言,日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艺术市场,比如说我们每一时期的艺术形态都脉络分明,距今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超过一百年历史,比中国、韩国稍长,从古美术到当代艺术的收藏都相当完整。在日本你可以找到中国或韩国的古董,但在中国或韩国就没那么容易找到日本的东西,从地理学而言日本融会了不同国家的瑰宝。我认为基于美术历史发展的远度,日本的藏家不会只局限于古董或当代艺术类,年青人也很喜欢古董,日本人有融合新、旧东西的感知(sense) ,我想这是日本艺术市场的特质。
五、十年后的中国?
东京画廊(Tokyo Galley)是第一批进驻798的外国画廊之一,艺博会总监金岛隆弘曾经在北京生活四年,说到中国金岛开始忆述当年就住在麦子店街附近…头半年以后他开始能说、能听普通话,中国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 (BTAP)成立于2002年,我是从2004年到2008年到那里工作,当时的租金、人力资源、各种杂项费用都非常便宜,条件允许下我们进行了许多实验性的项目。那时候亦正值北京奥运前值,来访北京的外国游客特别多,但他们都只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到兴趣。我们的客户主要来自台湾或香港,也有少部份来自上海;要向中国人介绍日本当代艺术并不容易,就我所认识而对日本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中国藏家更是寥寥可数,我们只好用梅花间竹地做日本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展览。
现在中国艺术市场正值发展期,但大部份藏家只对中国古董和当代艺术感兴趣,想要培养出对别国家艺术的兴趣尚且需要时间。对比下日本艺术在台湾市场显得炽热(今年参加台北国际艺术博览的画廊约有四分之一来自日本),因为经历日治时期,对彼此历史文化都相对了解。大陆有很多美术馆,但就很少人思考收藏的问题,这情况跟二三十年前的日本一样,因此五到十年以后,中国社会进一步向成熟就必然开始思考收藏和如何平衡本土和外国收藏的问题。
http://www.ai-magazine.cn/CnMagazineTextXQ.aspx?ID=8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