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奇式”收藏模式 看收藏家如何塑造艺术史 /田恒

标签:
文化 |
分类: 艺事聚焦/基金会 |
无论出于何种立场,人们都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正是这个充满矛盾与纠结,集天使与魔鬼与一身的犹太人,如同一只突然入侵的凶猛的大白鲨,在死水微澜般的英国艺术生态中掀起了一阵阵滔天巨浪。在相当程度上他的确成功了(也有不可否认的不成功之处),不但成为声名显赫的收藏家,更将自己塑造为首屈一指的当代艺术潮流制造者,而他的成功正是基于一套与传统方式迥然相异的收藏模式。
根据现有资料,笔者将这一模式分为以下六个环节:筛选(Selecting)、购买(Buying)、分类(Grouping)、标识化(Labelling)、公共化与增值(Publicizing
第一环节:筛选
艺术展览
萨奇主要通过各种画廊展览(特别是位于偏远区域大量寒酸的小画廊,这些画廊由于其边缘的位置和极其有限的影响力,其展出的艺术家更容易成为“新大陆”而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捷足先登)发现符合个人趣味与标准的藏品:在纽约的玛丽·布恩画廊(Mary
艺术家工作室
第二环节:购买通过对萨奇收藏活动所伴随的购买行为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主要特征:组合购买和批量购买。
组合购买模式
批量购买
第三环节:分类
第四环节:标识化
在这一逻辑的驱使下,萨奇试图依据艺术家群体及其作品的内容与特点,利用独特的美学概念(如同广告中的“卖点”)对其进行整合,进而为其赋予易于识别与记忆的明确标识。萨奇收藏中对于艺术家群体的标识化的第一次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案例,是“年轻英国艺术家”群体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震惊美学”特征。这个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家群体,是萨奇根据个人审美趣味筛选、收藏的英国本土前卫艺术家群体,他们一改英国昔日保守的文化态度和艺术传统,创作了众多极富争议性的艺术作品。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更多的是“震惊价值”(shock
除了“年轻英国艺术家”群体,萨奇还重点收藏了“年轻美国艺术家”“年轻德国艺术家”,甚至是“年轻中国艺术家”“年轻中东艺术家”,但后者均未能像前者一样体现出明显的标识性并产生巨大的媒体、社会、业界效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萨奇作为一名收藏家,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像专业学者、理论家一样发现或提出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艺术观念或艺术风格、流派,例如布雷东之于超现实主义,格林伯格之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或者奥利瓦之于超前卫艺术,而更多的只是对各种最新产生的艺术现象进行呈现。就“震惊美学”本身来讲,其产生作用的前提是接受者自身与艺术作品所带来的心理状态之间的巨大反差。一旦接收者习惯了这种震惊的方式,提高了心理反应的阈限,这一类并不具备较高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就会像躺在超市货架上百无聊赖、乏人问津的脱水蔬菜一样,因为接收者的审美疲劳而失去存在的前提,因此也无法继续应用于其他群体。
详文请见《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