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忽必烈的大世界 /杜卡

(2010-12-02 13:40:08)
标签:

文化

分类: 专题/策展

http://www.ai-magazine.cn/admin/fronet/uploadfile/20101202104814612.jpg/杜卡" TITLE="走进忽必烈的大世界 /杜卡" />
引言
兼具历史的博大恢弘与艺术的绚丽华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呈现一场以元代艺术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 Chinese Art in the Yuan Dynasty)。这是继2004年成功举办《走向盛唐》(Dawn of a Golden Age,200-750 A.D.)展览之后,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再次合作举办的大型展览,汇聚了散落于全球各地的元代艺术精品。
主文
《忽必烈的时代——中国元代艺术展》
展览日期:2010年9月28日-2011年1月2日
展览地点: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Tisch展厅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它结束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南北方分治的局面,并为接下来明清两朝500年的繁荣统一打下了基础。元朝的统一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融合,多民族的友好互通,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中西方的交流也在此期间急剧增加。民族和谐与文化多元,还带来了艺术上的丰富创新。这个朝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段总领的文字,是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会长单霁翔在展览前言中的概括。
       正是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下,中国大陆地区罕有的调动了13个省市自治区的25家文博单位的109件(组)展品前往展出,并于开展前的8月26日,与中华世纪坛举行了隆重的启运仪式。此外,本次展览还包括德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100余件展品,涉及中国元代的瓷器、金银器、丝织品、漆器、木器、青铜器、玉器、砖雕、陶俑、玻璃器,此外还有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小型佛教造像以及大型建筑构件、石翁仲等。 
        这样异彩纷呈的划时代大展,是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屈志仁(James C.Y.Watt) 与一群学者及管理人员全力合作,耗时5年才积累出的硕果。屈志仁表示,举办这次展览,旨在探讨从1215年忽必烈出生到1368年元朝覆灭这段时期的艺术和物质文化,展现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南北后,多元文化激发的新艺术形式和风格。来自中国内地的展品,有些是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参观者可透过展览对该时期的艺术有新的认识。
       正是由于此次展览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和新鲜感,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P. Campbell)此次也亲自撰写了恳切的前言:
       “在美国,第一个以元代艺术为主题的大展应该是由李雪曼(Sherman Lee)和何惠鉴共同策划的《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艺术》(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那是1968年在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展出的。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展览,引来学者和公众对元代艺术的全方位兴趣。此后,随着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越来越多文化和学术交流得以实现。美国的策展人和专家们也能够接触并研究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了。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席屈志仁汇集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元代艺术的新研究成果,并且把丰富的考古新发现也包括进来,才策划了这第二个以元代艺术为主题的大展。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部分正是这些考古新发现,它们不仅本身就是绝美的艺术品,同时也十分具体而生动地折射出当时中国民众与外来人口互通融合的特殊文化语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经历了将近400年的纷争格局之后,终于由忽必烈完成了南北方的重新统一,他也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正是在这个相对短暂的王朝中,中国各地的文化得以充分融合,为今天我们认为的中国传统艺术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此次展览的主要借展方是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大批书画杰作和考古发现。我们非常感谢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和他的团队对此大展给予的极大支持。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均在此次借出了元代的绘画杰作,这可是唯一的例外,打破了中国的博物馆不对外出借元代及以前的书画作品的惯例。”
梦回元朝
       700多年前,蒙古族的入侵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诸领域的动荡,传统艺术也不能例外。以忽必烈为首的元代皇室对中原高雅艺术固然是不无尊崇,但也保留了更为浮夸绚丽的蒙古族审美元素与文化风范——忽必烈至死都喜欢睡在皇宫花园的帐篷里。中原与中亚这两条主线的相互交织、并行不悖,在本次展览的四大板块中都有生动的体现,分别是:民生、宗教、书画和装饰艺术。
“蒙古风”刮到纽约
       悬挂在展厅入口处的第一幅肖像画便以其鲜明的“蒙古风”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中人彻伯尔是忽必烈当年宠爱的皇后。这位圆脸女子头戴一顶风格大胆的红色高帽,这就是元朝皇族或贵妇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首服——“姑姑冠”。帽子顶端的漏斗状柱体中簇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羽毛和珍珠。南宋的彭大雅所著《黑鞑事略》中记载,蒙古人服饰:“其冠,被发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妇顶故姑。徐霆注云:霆见故姑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据说,当初一位元皇宫的来访者愣是将一群头戴姑姑冠的女子看成了手执长矛的士兵。
       在皇后肖像旁边的当然是皇帝忽必烈的画像了。http://www.ai-magazine.cn/admin/fronet/uploadfile/20101202105140992.jpg/杜卡" TITLE="走进忽必烈的大世界 /杜卡" />
忽必烈的确配得上“众王之王”的称号。就所统治的人民之众多、幅员之辽阔、收入之巨大而言,他已超过世界上过去的一切君王。至于元大都,也应该算“众城之城”了。它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商会”。第一单元展示的生活日用品中,许多正是这座中世纪的国际大都会所遗留下来的若干片段,展现了元代北方城市文化的熠熠生辉:玉带钩、绣花拖鞋、青铜器、瓷罐、金首饰……看似纷繁冗杂,实则严织金锦和青花瓷的美妙
锦如金贵
       华丽的织金锦(亦名“纳石失”)是此单元的一大亮点。因马可?波罗等曾到元代中国游历的西方人的宣扬而闻名于世。它是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从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图案的主纹都是严格的对称形式,辅纹则一般精巧细密,有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除了织金锦,屈志仁特别提到一块极其罕见的梅花毯。他说:“这块地毯的中央是绣有梅枝的典型中式纹样,图案源自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墨梅画作。而绒毯周边则环绕类似阿拉伯字母的库法图案。树枝和装饰图案是用未染色的动物毛织成的。这是北方大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织造方式。如此融合了元代工艺多元性的织毯,堪称稀世珍宝。”
       除了锦帛和织毯,元代也已出现精湛绝美的刺绣服饰。目前所知最为重要的佳作之一
      “棕色罗花鸟绣夹衫”也来此现身了。http://www.ai-magazine.cn/admin/fronet/uploadfile/20101202105326201.jpg/杜卡" TITLE="走进忽必烈的大世界 /杜卡" />
此绣衫出土于内蒙古集宁路故城遗址,一眼望去便知是典型的汉族款式:对襟直领,直筒宽袖。面料是细腻的棕褐色四经绞素罗,刺绣花纹更是极为丰富,正面和背面加起来竟然多达99处!题材有凤凰、野兔、双鱼、飞雁以及各种花卉纹样,其中以牡丹最多变化又最为生动。特别是在两肩的部分,绣有一鹭鸶伫立,一鹭鸶飞翔,鹭鸶旁衬以水波、荷叶以及野菊、水草、云朵等。若定睛细看,会发现衣服上还有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比如有一女子坐在池旁树下凝视水中鸳鸯;一女子骑驴扬鞭在山间枫树林中行走;戴幞头男子倚坐枫树下,悠然自得;戴帽撑伞人物荡舟于湖上等,特别富有江南情调。
       当然,这件夹衫只是元代织绣高度发达的缩影。此外,如缎(纻丝)的成熟和普及,也改变了当时高档丝绸品种的格局。《咸淳临安志》记载:“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织金指织入金线,闪褐指织入两色纬线,间道指不同色彩呈条状排列。今天看来更具异域风情的撒答剌欺的织造,则是当时西方工艺传统在中国生根的例证,使得元代的丝绸图案展现出新图样。
       听起来十分陌生的“撒答剌欺”是中亚传统织锦,其历史相信不晚于6世纪末。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十分兴盛。虽然这种织锦得名于布哈拉(今乌兹别克)以北14英里的撒答剌村,但织造却几乎遍及整个粟特地区。进入7世纪后半期,团窼中严格对称的主题纹样已经成为撒答剌欺的图案形式。到了9世纪,撒答剌欺颇受拜占庭纺织艺术的影响。为了向西方出口,经常采用拜占庭流行的对狮纹图案。不同的是,撒答剌欺的色条多为黄色,而拜占庭纺织物的色调多为绿色。

 

续————详文请见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