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复”万宝龙:2009万宝龙艺术大奖题记

(2009-07-20 11:29:10)
标签:

马未都

观复博物馆

万宝龙

杂谈

分类: 艺事聚焦/基金会

“观复”万宝龙:2009万宝龙艺术大奖题记

文_刘品毓    Text _ PennY Liu        Photo_万宝龙

 

从1906年在德国汉堡由文具商、银行家、建筑师一起成立的万宝龙(Montblanc)墨水笔制造商开始,到现在成为跨足于书写配件、皮具和皮带、珠宝、眼镜和钟表行业的奢侈品品牌,这一百多年来,“万宝龙”一直都代表着书写用品里的极致。

 

具有灵魂的产品

 

一开始万宝龙在确立品牌代表性上,在产品本身的质量上下足了功夫,要求产品拥有“不同寻常的质量。”笔头上闪闪发亮的六角白星,以及纯手工制作、经过25道工序打造的笔头,都是书写用品极致的表现,而万宝龙工作了几十年的汉堡工匠们运用昂贵材质也在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之后,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万宝龙开始通过赞助不同的艺术团体或奖项,来唤起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情感认同感。

早在1920年,万宝龙便开始援助作家、导演、画家和交响乐团,直到1980年代万宝龙确立自己的品牌文化,才很有系统的进行艺术赞助事业。万宝龙认为语言和书写是文明与文化的基石,无论是智慧的体验,还是惊喜的发现,都必须首先被记录,然后才能被利用和拓展。知识、能力、意志对万宝龙来说是超越个人,区别人类文化之所在,而书写的诞生,则为文化和艺术创造了永无穷尽的多样化表达形式,掀开了人类文化生活的第一个篇章。凭借着与书写文化的渊源,万宝龙做出了推动文化进步这一特殊承诺,并倡导和促进了许多异彩纷呈的国际活动。每一个活动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人类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从一开始赞助萨尔斯堡音乐节,支持青年实验戏剧艺术的“万宝龙青年戏剧导演大奖”,到德国国际爱乐乐团赞助计划,都是万宝龙在艺术赞助下所开展的艺术盛事,其中国际爱乐乐团赞助计划,在万宝龙的帮助下,在1995年夏天取得很好的成功。这个由德国著名的指挥家尤斯图斯·弗朗茨创办,一个集结40个不同国家的年轻音乐家所组成的交响乐团,其成立本身被视为是柏林墙拆除之后最重大的文化事件,而该乐团目前已经跻身于全球十大交响乐团之一。此外,成立于1998年的万宝龙文化基金会,致力与汉堡当代艺术馆密切合作,每两年万宝龙就会向这个最代表和反映品牌哲学的艺术馆捐赠一批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会在“万宝龙艺术馆”中陈列两年,随后便永久性地转移到汉堡当代艺术馆。目前继展出慕尼黑艺术家史蒂芬·休伯(Stephan Huber)的室内装置《Gran Paradiso II》、美国艺术家佐治·帕多(Jorge Pardo)的灯光装置《无题 2000》、艺术家托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的青铜雕塑《女人 第9号》之后,万宝龙艺术馆目前正在展出的是德国艺术家丹尼尔·瑞切特(Daniel Richter)的绘画作品《Fatifa》。

 

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在万宝龙所有的艺术赞助事业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这个自1992年开始在多个国家颁发的“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奖项,此奖项迄今为止已经表彰了世界各地多达85位杰出的艺术赞助人,从2003年12月,开始在中国内地颁发。这个奖项的意义在于不仅将在幕后默默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艺术赞助人推到了前台,也让民众对艺术赞助人和艺术赞助事业有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今年在万宝龙于北京举办2009年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中国区获奖者是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马未都先生。在颁奖典礼上,文化艺术界精英与名流济济一堂,向马未都为中国古代文物收藏艺术做出的贡献致以崇高敬意,此外每一次颁奖典礼,万宝龙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贝陆慈(Lutz Bethge)先生都会专程赶到现场主持典礼,表达来自万宝龙的肯定与赞助。

在典礼上,贝陆慈说到:“作为一个拥有百年历史沉淀的品牌,万宝龙起源于教育和艺术,始终是文化艺术的积极推动者。文化是万宝龙品牌的灵魂,文化融入了万宝龙品牌的血液当中,从产品设计到赞助活动,艺术是万宝龙流动的文化元素。马未都先生创建的观复博物馆收藏的丰富艺术珍品,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在弘扬民族传统、丰富社会文化底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颁给马未都先生,以此表彰他在继承与传播中国古代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斐然成就。希望此举能够吸引更多杰出人士加入艺术赞助的行列,推动艺术赞助事业向前发展,从而唤醒国际上对文化和艺术的支持。” 而马未都本人亦在致辞中表示感谢万宝龙文化基金会所颁发“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同时也谈到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对其是个机遇,目标是希望能成为时代的文化标志。典礼晚会上,万宝龙更以一场名为“观复”的表演,加深嘉宾对“观复”一词的理解,现场以黑色极简风格的布景配以简洁的灯光效果,配合书法家张济海先生以及古琴表演艺术家李祥霆教授的中国原创现代艺术表演,将风韵清晰简练的古典艺术带至现代,令观众置身于“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意境。其实,“观复”一词源自于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在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源。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观复一词意味着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从这里来看,马未都对于观复博物馆的用心——希望透过藏品使民众能够回到艺术的本源,重新认识艺术的本质。

 

马未都的艺术历程

 

其实多年以来马未都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研究,早先以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取得不小的成就,而后马未都却把重心移到中国古代器物的收藏,在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方面堪称先驱人物。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3年,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经过不懈努力,马未都于1997年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马未都相继创立了观复博物馆的地方馆:杭州馆与厦门馆。2008年,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王牌节目——《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受到大众的热烈关注,将传统文化推向更为广泛的天地,引发民众对于中国古代器物的好奇与想往。

成立于1997年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现观复博物馆),最早坐落在北京的文化街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除长年展出的古家具之外,还定期地策划组织专题展览,并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活动,馆内温馨而典雅的布置,打破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冷冰冰的印象。2000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直至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总占地扩增为8亩,展览区及会员活动区2800平方米;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2007年,更名为“观复博物馆”,并确立理事制,以公益性独立法人性,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此举让观复博物馆加速社会化、规范化,使之成为私人博物馆中运营良好的机构。在展览方面,观复博物馆至今已举办了《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展》、《明清箱匣展》、《宋辽金元古瓷展》、《观复小品展》、《海上怀旧展》、《食之美器——康雍乾青花瓷盘展》、《锤錾工巧——中国古代金属工艺展》、《中国古代门窗展》、《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等十多个展览,其中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的《中国古代门窗展》,更是受到国际一致的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表明观复博物馆在国内外的分量,至此,可以看到马未都获得此次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

 

放缓脚步尽享生命

 

然而,以2006年万宝龙对创建外滩三号的李景汉颁发艺术赞助大奖为端倪,万宝龙慢慢地更有针对性地对挑选符合自己品牌理念的杰出人士颁发艺术赞助大奖,从2007年获奖者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2008年获奖者杨澜,到今年的获奖者马未都,这些杰出人士,都是以个人的能力本着纯粹的初衷,在艺术的领域里默默耕耘,这种精神与万宝龙想要强调——放缓脚步,尽享盛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