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011-01-17 22:01:42)
标签:
杂谈 |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背景
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中,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文化的提升当然也就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是课程教学之外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所制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快速发展。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班级师生为制造和形成班级文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其结构的四个层面全方位地同时展开。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其成为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有效渠道和重要阵地。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构建班级物质文化,追求高品位,体现自主性
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每学期初,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具体要求是:
1 .明确班级文化主题,指明文化建设方向,办出班级文化个性。“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整齐的步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利用班名、班旗、班号的设计、征集,调动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如 “蜜蜂”班、“雏鹰”班、“小荷”班、“火炬”班、“水手”班,以形象的事物象征了班级的精神;“诚信”班、“智慧”班、“上游”班则大胆地提出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和班级优势。不同的班名、班旗、班号体现出了班级文化个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为接下去的班级工作指出方向。当这些凝聚了学生创意和心血的标志出现在黑板报、运动场、宣传窗、校刊和每个学生的书本上时,学生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而这份自豪感也正是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动力。
2.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让每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 优化教室环境,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对教室的布置不可忽视。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在布置教室时不要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一要注重审美的要求,比如说墙壁报的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与教室环境的相配,注重映衬美;二要精心选择内容,如在教室的两边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求知;张贴班训,让全班学生学有目标;悬挂国旗增强爱国情感,办黑板报一展学生之长,增设读书一角,营造读书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加强。
比如,为了赋予班级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育人作用,我和学生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我们把班集体奋斗目标言简意赅成几个字,“学会倾听、懂得尊重、 勤于思考、 乐于表达” 十六字配以可爱的图画,张贴在教室的正墙上。正墙正中悬挂国旗,侧墙上挂着《班级公约》、《小学生守则》,设置“我写、我画、我编”栏目,后墙黑板报两边是少先队的“星光灿烂争章角”、“生物角”、“图书角”、“你追我赶”,还有“请随手关门”、“请文明饮水”、“小抹布挂起来”等五颜六色的提示语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启迪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班级的情感,起到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教育学生和激励学生的作用。
3.办好黑板报。班级室内黑板报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掘取知识的“宝库”。我校班班都有黑板报,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色彩班斓。从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全由学生们自主安排,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设计、选材、抄写、写作的能力。
4.开设“三角”“一台”
本人认为我们除了平时利用晨会课、品德课、班队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外,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了“三角”、‘“一台”,结合班级实际、学生实际,从而建设班级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班风、学风的养成。
(1)“三角”:①开辟“语文角”:“语文角”布置在班级后面的墙上,内容主要是从语文学科和这几年来期末综合考试的卷面启发而来。内容主要有:归类后的各类成语故事、歇后语、惜时格言、描写四季的古诗词。这些内容,都是我国传统汉语知识的精华,我发动学生收集、整理、归类后在“语文角”里面展览出来。同时在课余时间,组织班干部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朗读。②充分利用“图书角”:近几年,我校正热火朝天地举行“书香溢校园,好书伴我行”活动。每个班级积极响应,为了能保证充足的书源,一部分书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另外,引导和鼓励班级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看的书和报刊贡献出来,与同学交流着看,使小小图书角的藏书量达到了100多本,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童话、有故事、有古诗、有科学小知识等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奉献精神,又是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还专门配备了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并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培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时间来看书,每天中午安排30分钟的时间让全班同学自由阅读,(夏:1:30—2:00,冬:1:00—1:30)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出借的登记。要求学生,平时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爱读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班级还开设荐书栏,由班上学生轮流撰写,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图书角发挥出了其应有的“文化源”作用。③开辟“故乡角”:这个活动结合自己家乡的特色,是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故乡特产、概况及历史,激起学生爱故乡的感情。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活动搞得好的话必将触动学生的内心,达到教育、激励当下学习的目的。主要活动是这样的:A.在班级内开辟“故乡角”,张贴家乡地图,浙江省行政图,收集并张贴有关嵊泗概况的材料,便于学生翻阅。B.发动学生收集故乡的新闻,把平时看到的有关家乡的新闻记录或剪下来,在“故乡角”里张贴出来。C结合爱故乡的活动,让学生讲讲说说自己的理想和现在的生活。
(2)“一台”:“一台”指雏鹰争章台。在班级里开展“争章”评比活动,通过谁的得到的星最多,依次评出班里的最守纪律、最文明礼貌、劳动最积极等。雏鹰争章台与学生的进步和成绩挂钩,切实发挥表扬激励的功能。
(二)构建班级行为文化,讲究巧安排,体现实践性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特长,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活跃了学习生活。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不论是开展班级课堂教育、德育活动,还是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班级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出周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多样、措施扎实、操作有力,效果良好。无论是开展什么活动,我们班总是能搞得有声有色。
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换来硕果累累。在学习上,同学比谦虚,互帮互学,优秀生督促后进生,如王柯欣同学把几位英语较薄弱的同学带回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讲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绩明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县教研室组织的课内外词语积累竞赛中,我班有1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08年舟山市小学生“读好书、读整本好书,与好书交朋友”的读书征文比赛中,孙书泽、张池明、刘祺力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做最好的自己”(获县班会课比赛二等奖)等。张书玮在县十大校园之星评选中被评为“阅读之星”,还光荣地被评为市“十佳道德标兵”。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活跃,在每次抽测考试中,各门学科的成绩均在年级组名列前茅。
可见,合理利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实践。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想我们汲取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丰厚的营养, 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定能为孩子营造出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