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古诗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特别是我们小学生经常诵读的那些唐诗宋词,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
我们平时的古诗教学,往往就是给学生们一句一句地讲解诗的意思,然后一句一句地让学生们抄、记、背,算是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了。其实,每一首诗都创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境,作者的思想体验、情感体验孕含在诗中。但是如果作为教师不能对情境有深入的理解,从古诗中获取直观自身的情感愉悦。又如何能给学生授之以"鱼"呢?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授学生以"渔"了。
那么,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手段,怎样进行情境教学呢?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诵读古诗,细细品字析词,让学生从“绝”、“灭”、“孤”、“独”,字中感受诗人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
在教学《舟夜书所见》一诗中,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细细品味,古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以下是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
生1:我觉得“簇”字用得好,“簇”不同于“吹”,它给人的感觉是小风吹起了小浪。而“吹”就会让人觉得风吹起来的浪花非常大。
生2;我觉得“散”字特别好,一个字,“一点萤”变为“满河星”的动态描写了出来。而且“散”和“满”形成相互照应。
生3:我觉得“见”字用得好。它将“月黑”的情况下,“渔灯”若隐若现的感觉写了出来。
生4:我觉得“孤”字用得好。一个“孤”字,营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并且“孤”和“一点”相照应。
生5:我觉得“萤”字用得好。它将若隐若现的孤光,比成了萤火虫,多形象呀!
……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叶志曰:“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画景演绎,诗画结合
课堂上画古诗是指以“画”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我曾在组织学生学习《草》时,就引导学生画一画诗中描述的“草”。学生在细读诗句后,有的画了嫩黄色的草,说从“春风吹又生”这句中看出来这草刚长出来,应该是这种颜色;有的画的草是斜着的,说是诗中写“春风吹又生”,肯定当时吹着风,那么草肯定是斜的。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三、演中创新,丰富想象
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我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组织指导一位学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这位学生在久久注视“天边”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举杯喝酒状,还以指代笔在空中“画”了起来。老师问他在干什么?他解释说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想起这一别后不知何时方能相见,心中自然伤感,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所以用袖子擦眼泪。又因为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心中有感,自然马上要喝酒写诗了。师生都不禁为他鼓起了掌。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了联想,继而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经典旋律,品读感悟
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的有感情地读,我认为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即叶志称之谓“美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激昂兴奋地读,《蚕妇泪》这首诗就要悲愤地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诗中之意,并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即由认识世界进而体会了人生,更发挥了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审美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意境”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
黄龙小学 六年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