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思想的芦苇
思想的芦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08
  • 关注人气:2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用课本插图,教学一年级语文

(2009-06-12 13:10:11)
标签:

杂谈

打开一年级的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新颖活泼、直观形象的课文插图,心中不觉流露出感叹和羡慕。想想我们小时候的课本那是黄底黑字,偶尔才见到一幅模模糊糊的黑白画,真觉得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呀!但是作为一个教学者,我思考更多的还是如何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新编一年级语文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我们教学用的挂图每课都有,而且清晰紧凑。对于我们渔村学校来讲,教室里没有多媒体,每节课到多媒体教室去上也是问题,所以我们的挂图在此就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活泼生动的插图深深地吸引着儿童的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认为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逐层深入,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想谈一下近一年来自己对新编一年级语文课本插图运用的几点收获和感想。

一、利用插图进行教学

1、利用插图教拼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因此,小学生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所吸引。一年级学生积累的知识少,理解力又不够强。所以当他们看到那抽象的拼音符号时往往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再说如今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参加过什么拼音辅导班呀,一年级预备班呀。对于拼音的读音可能早知道了。如果我们再按部就班的话,未免丧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的罪行就大了。于是我就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就是课文插图的扩大和集中)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知晓每一幅彩色的图画,是表音、表形、还是即表音又表形的。在教师的点播中,在师生的对话中,在学生的感悟中……学生知道了“f”旁边画的佛像是表音,“n”旁边画的图像是表形,“b”旁边的小姑娘在听广播是即表音又表形。这样教学我觉得明显加深了学生对拼音的读音和字形的记忆。又如:学生不易掌握的四声,编者特意安排了小车行驶的四幅图。以后当学生读错四声时,我总会这样提醒:小车上坡了!小车下坡又上坡了!小车下坡了……读错的学生一听马上就纠正过来了。这是因为文本的插图已经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了。

2、利用插图教识字

     新教材在一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集中识这么多的字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也是一道较难逾越的坎,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成为了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对于教学者来说就应该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唤醒学生对识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利用插图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我在教学第一册P49的《在家里》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小红家里有什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激起学生的识字欲望后,再让他们借助拼音读生字,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字词与插图中相对应的物品联系起来。这样就把识字与事物联系起来了,即提高识字的效率,又巩固了识字的效果。还有在第一册P46的象形字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其象形的地方,从而知道象形字的由来和特点,以便学生举一反三,去认识更多的象形字。

3、利用插图教课文

一年级课文篇幅教短,但是很多课文教给我们的道理并不浅知识并不少,并且很多课文还是我们进行口语训练的好材料。像教第二册课文时,我经常会先从插图下手,让学生对整幅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按照由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从中间到两边等顺序观察图中的人或物。从而让学生猜测课文故事或着看图说话。比如我在教第二册P72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请学生回答,从图中你知道,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了吗?学生答: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这时我故意说:小壁虎先向老牛借尾巴,又向燕子街尾巴,最后向小鱼借尾巴……我话还没说完,有学生就表示不同意了,这时我让大部分同学再仔细的观察一下图画。一下子小手林立。知道小壁虎是先向谁借,后向谁借。因为他们观察出了前后插图中的小壁虎是不同的,它的尾巴已经慢慢地长出来了。对于这一点是我们的课文中没讲到的。学生们通过观察插图知道了小壁虎的生理特点,还知道了原来图画也会“说话”。还有我在教第二册P62的《荷叶圆圆》这一课时,也是先让学生通过看图整体认知。学生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插图,问: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他们都把荷叶当作了自己的宝贝。图上还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也在热烈的讨论,你觉得他们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自由而然的我们通过插图又把课文深入和展开了,并且我们还在这儿进行了说话训练。其次一年级教材中的古诗《一去二三里》《所见》等,这些诗,相距年代久远,凭学生多读诗是很难理解其意的。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插图,学生不难从图中知道古诗描写的内容。再如:第一册P69《爷爷和小树》,单从本文中学生很难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什么?但是从图中不难发现“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爷爷给树包的草、小树撑开的绿色树冠。

二、利用插图培养能力

课文中的插图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长此以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合理利用教学插图可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想象创新能力

在人的各种能力中,想象力是最神奇的。它具有突发性,最能体现人的创造力。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论图,学生的想象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推想插图中未出现的内容,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天地,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如第一册P139的《小兔运南瓜》这个说话训练,第一幅图是说小兔在思考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第三幅图说的是兔妈妈在问小兔是怎么把南瓜运回家的?第二幅图的空白,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待学生进入情境后,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尽管有的办法不是最好的,但是由此引发的创造性话题确是值得肯定的。还有第二册P78的续讲故事,(情景描述:小兔正在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他走来……)这个“……”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学生根据这个情景,说着、画着、写着……结果不仅故事编的生动,根据想象配的画也好,有些学生更能讲得娓娓动听。学生在自己编的故事中,欢跃着,自豪着。想必这一课也增强着他们创新的信心和精神。这些空白图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在问题面前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记忆复述能力

正如古人所说的:“记忆是智慧之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做过解答的问题,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科学的探索,而是接受人类的文明成果,能够记下来就是收获。小学语文许多课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文中的插图是帮助学生记忆、复述课文的好材料。比如第一册18课《自己去吧》,两幅插图、两对母子,一个在清清的小河边,一个在高峻的山崖边,鸭妈妈和鹰妈妈的眼神都是那么关切和和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很快就能把文中的几句话描述出来。又如:第二册P45《美丽的小路》,根据课文的两幅插图,从鸭先生、鹿先生、兔姑娘不同的表情、神态中,以及从周围的环境中,学生就能复述出课文的大概内容。还有《失物招领》、《小壁虎借尾巴》、《画家乡》等这些课文都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复述能力。

3、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当学生与文本对话待到水乳交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插图也有不足的地方,甚至发现插图也会有错误。在我教学的一年级课文中就有学生提出对文本插图的质疑。如我教第一册P128《雪孩子》、P135《小熊住山洞》这两篇课文时,有学生提出,冬天的时候不应该有黄鹂,因为黄鹂是候鸟,冬天的时候它应该在温暖的南方。是呀,可插图中的雪地里都有黄鹂在飞舞呢?又如第二册P6《春雨的色彩》,有学生问:哪只是麻雀?一时我也被搞糊涂了。后来学生通过排除法确定中间那只是麻雀,可是学生都说不像呀,这哪是麻雀明明是鹰吗?后来我通过上网查询知道:麻雀个体小,脖子上有两条黑白条纹。个体小,脖子上条纹-- --这个才是麻雀的主要特征。可见,这个插图中的麻雀又大又肥显然有问题了。再如第二册P85《司马光》这课中,从缸里被救出来的那个同学,他的头发还是那么整齐。应该说在水中挣扎以后,头发肯定会很零乱的,再说旁边的那个司马光画的也太像女孩子了,不知道的以为司马光就是女人呢!

当我们的教师赞同学生的质疑,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就增强了质疑的信心。以后他们看到某些插图就会根据文本去仔细琢磨,琢磨其是否合理!

总之,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巧妙地加以实施,让其发挥独特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在美丽的插图与精彩的文本中自由徜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