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在公园里晚练,晚练的人穿梭不息,大多是成年男女。我悄声对女儿说:“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背有什么异样”女儿看了半天“没什么呀!”“你再仔细观察他们的肩”女儿又观察了半天,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呀!他们的肩是斜的”“对他们的肩是斜的,但他们自以为都是平的。你再看看是男人的肩斜,还是女人的肩斜,斜肩的占多大的比例”女儿来兴趣了,晚练回来,结果也出来了。大多数成年男人的肩是斜的,比例占我们所观察到的5成。可怕吧!那问题出来了:男性在青年时肩不是斜的,为什么到了壮年,中年,老年时,肩就开始斜了,还多数是又肩斜。就这个问题,我也曾思考过,翻过很多资料,但都没有合理的解释,但我在中里巴人著的一书《求医不如求已》中,找到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摘自《求医不如求已》
清代医学大家王清任,主张“中风无风”,是身体气血亏少所致,发明治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才使得治疗中风偏瘫有了正确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家治疗此病时也大多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此方对于早期较轻的偏瘫确有疗效,王清任自已也说“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屈而扳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
清任先生说:“半身无气便半身不遂”,是说病果而非病因,因何半身无气?如果是单纯气虚者便为因,直接用补阳还五汤即可药到病除,但临床上纯虚的患者很少,皆是杂因致虚,或气郁,或痰结,或血滞,或肝风实,或肾阴虚,杂然纷呈,直接用补阳还五汤难以见效。抱一方而治百病,守株待兔的治疗思路实在不可取。
不遂是因半身无气,只要将气血灌注到无气的一侧就可成功。这里要提的就是“导引灌注法”。
把患侧比喻成北方旱季的庄稼田,本身就缺乏水源肥料,此时按摩针灸无异于在干裂的大地上翻地,松土,而无法引来河水(气血)的灌溉,此时再好的种子,再辛勤的耕作也不要期望会有收获。再看健康的一侧,就好比南方的水田,饱受着水灾暴雨的蹂躏,气血过剩而无处发泄。如果能将两地的资源重新分配一下多好。
读完了中里巴人的论述,有何感想。我想起我父亲中风前的一些症状,第一,嗜盐,第二,肩膀倾斜,但他自已认为是平的,还固执的认为,能吃能喝就不是病。
所以我有理由认为,严重的斜肩便是中风的前兆。
我一直思考着斜肩的事,到寺庙里做法事,我还思考着,第一就是观察和尚的肩,庙里的和尚大多40岁以上,但奇怪却没有斜肩的,难道真是菩萨保估,我当然不信。做法事时,我跪拜了三个小时,最开始还能忍受,后来,头每触一次蒲团,头巅顶就疼得要命,疼得我怕跪拜,就只能合掌跪着,一场法事下来,大腿疼得走路都费劲。但我却突然明白了斜肩的事,和尚一天只做三个运动,一是合掌诵经,二是合掌礼拜,三是匍匐跪拜,而恰好这三个动作都可以平衡人体内的气血,并把血引至头顶。
曲黎敏有一段关于高血压的论述:“高血压在中医里被认为是一种人体自身功能调节的正常反应。当我们脑部出现血栓这类末梢不通的情况,人体就会通知神经中枢,通过加压的方式把血给泵上来,以解决心脑肾对血液能量的需求问题。高血压的出现跟人体元气虚弱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头缺血就会出现高血压的症状。而和尚们的三个动作,却能平衡人体内的气血,并把血引至头顶。难怪圣人说:“人要有恭敬之心,恭敬之人有福,可不有福嘛!”如果我的这个理论成立,那么根据逻辑推理,日本人和韩国人应该是高血压低发地区,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鞠很多躬,对长者,他们的手甚至会摸到膝盖,这很类似于和尚的礼拜。
而且我还发现,热性体质的人,多半病在气,并非气虚而是气郁。寒性体质的人多半病在亏气血。我是寒性体质,所以整天补这补那,只要不吃大寒食材,吃啥都没关系;我家人是热性体质,所以容易胸闷,憋气,吃的食物都要千挑万选,喝的水都要慎重又慎重,特麻烦。
赞同我观点的网友请顶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