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视科学栏目-九连环

(2009-06-11 14:57:32)
标签:

九连环

拓扑学

封闭环

王志伟

中国

周伟中

休闲

分类: 资讯

 

央视国际 2003年08月14日 13:56

  环环相扣,神奇的中国环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

  巧妙的解脱连环,其中奥秘在哪里,欢迎进入九连环的世界。

  记者:您好观众朋友,本期节目一开始我们先来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游戏。您看我现在正被一根绳子捆着,跟我捆在一齐的是王志伟老师。这边正在微笑着的是周伟中老师。

  本期嘉宾:周伟中,一位拥有六百件连环藏品的玩具专家。

  王志伟:一位专职电脑博士,业余魔术师,以及智力玩具的研究者。

  记者:王老师,这个游戏怎么个做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就是拿大约等长的两根绳子,各自把绳子的两头拴一个结,套在各自的手腕上,但注意一点要点,要把这个绳子的中间进行一个穿套,就像现在这样,等于各自是套在一起的。规则就是说,在不解开这个绳扣的情况下,如何让两个人或者两根绳子进行完整的分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游戏。如果我们把镜头拉大放大看的话,你会发现实际上这是两个封闭环,我这两只手跟我的身体跟绳子形成了一个环,您的两手跟身体也形成了一个环。

  记者:就相当于两个环扣在一起对吧。

  王:从道理上讲两个封闭环扣在一起是不可能出来。

  记者:这个怎么来解呢?这不可解啊。怎么解出来呢?

  王:它的奥妙在哪里呢,虽然从宏观上看它是两个封闭的环,但是你看每个手腕又各自成立了一个相应的小封闭环,这个奥妙之处就是如何利用大环跟小环之间连续的一个变化,来产生出最终分解的效果。

  王:下面我就演示一下这个解脱过程,其实道理很简单。关键在哪里?关键是你要把大环跟小环的概念想成一个整体,先把这个绳头放进这个小环里头,然后再把这个绳套套过这只手。绳就解开了。

  记者:哦,原来非常简单是吧。刚才我看你也就用了一、两秒的时间就解了,但是估计让我来解,如果你不告诉我答案的话我得想一两天。

  王:这就是益智游戏的奥妙就在这里。

  记者:对。其实今天我们做的这个游戏,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主题实际上是要谈中国环,它的真正名字应该叫九连环,可能我们很多人都玩过,这个(游戏)和九连环什么关系呢?

  周:我这儿有一个玩具,和你们刚才做的游戏很类似。这就是一种连环。这两个哑铃状的东西。就相当于你们两个人(的手臂)。

  记者:对。这两个环相当于我们的绳套是吧。

  周:对,相当于两个绳套。它解的时候,也是像刚才王老师那样,从这儿套过来,从这个小环里套过这个木球。

  记者:对,对

  周:它和九连环的原理(一样),这只是比较简单,相当于二连环。这个是九连环。这就是连环类玩具里边知名度最高的,代表性的连环品种。

  记者:我听说周老师家里有一个叫九九连环斋的小屋是吧。

  周:对。

  记者:里面收藏了好多各种各样的连环。这个连环到底有什么魅力,可以这么吸引您?

  周:首先它的神秘性。比如说九连环,九个环整个在横梁上套着,而且每一个环还套着前面一个环的立柱,这怎么可能解开呢?就可能。在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解连环的时候,我觉得只能用神了、神秘、神气这样的词(来形容),不可思议。

  记者:就是它这种不可能完成性是吧,乍一眼看上去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周:乍看似乎不可能,真可能,总有一种魔术般的效果,想亲自动手试试。终于成功了,这种喜悦难以言表。

  连环,可能是世界上品种最丰富的智力玩具,今天,全世界的各种连环可以归纳整理为几大门类,而新的连环还在不断产生着,尽管如此,最受人们欢迎的仍然是九连环。

  记者:九连环好像是我们小时候玩过最难的游戏之一,很少有人能解开他。当时我们都在琢磨,这个游戏这么复杂,谁设计出来的?

  周:比较可靠的是说宋代的时候开始流行,流行到什么程度不敢说。有一本书叫《西湖老人繁盛录》,他把临安街头那些杂耍、各行各业都罗列了一下。其中有一条叫解玉板。

  关于宋代的解玉板,没有找到更多的描述,大约类似于这样一种玩具,今天它只是解绳类连环中最简单的一种,但在当时普通人看来,却十分神秘,甚至这种玩具的表演也成为一种类似魔术戏法的专门行当。

  周:同样是在宋朝,有一个叫周邦彦的,有一首著名的词,叫《解连环春景》,里边有一句词叫“纵妙手能解连环”。

  记者:就是只有那些有一双巧手的人才能够把连环解开,说明那时候连环可能已经难度已经相当大了?

  王:游戏的产生跟历史阶段的商业、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阶段很有关系。所以,作为一个推理角度来说,因为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但是鼎盛时期百艺发展得特别快,相对发达,所以说这个在明朝已经变成相对风行的游戏,但是产生肯定比(明朝)早。所以说,你要从这个来(推断)的话,唐宋是游戏、百戏最发达的时期,可以由此推论,九连环会在唐宋的时期,应该说已经相对成型。

  明清两代,九连环已不再是街头艺人的专属,从上流社会到寻常百姓,它成为最受欢迎的智力玩具。十六世纪,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到九连环,他们把这个神奇的玩具称为中国环。

记者:王老师是从美国回来的,在美国呆了很多年,您在国外的时候,国外玩这个九连环的人多吗?

  王:国外这方面专门做研究的人,包括做收藏、做分析的协会都有。尤其针对益智玩具这方面,而且比较丰富。九连环就是里头非常非常显著或者说最引人注目的玩具。同时在很多益智玩具的国外文献里头,包括书籍里头,只要是谈到益智玩具,不管是东方西方的,总是拿九连环作为一个经典部分来论述,几乎把九连环作为益智玩具的象征,这是它的代表性体现。

  记者:您刚才说还有好多人还在研究它是吗?

  王:对。

  记者:这些都是什么人,是爱好者?

  王:像国外成立专门的益智的这些小组、协会,大部分成员都是数学家。因为这些益智玩具跟数学有很深奥的关系。

  记者:都是职业的数学家。

  王:对,都是职业的数学家,而且他们定期的有活动,定期的有研讨会,定期的还会出来很多跟益智或者是数学相关的题,来让大家,让世人或爱好者们去研究、解析它。

  九连环与数学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20世纪,著名学者李约瑟曾在他的《中国科技史》中论述过“中国九连环”之谜。当时,他错误地把九连环的起源归于古代的算盘,但他的另一个观点却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九连环与现代几何学的重要分支--拓扑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记者:我们怎么能够比较直观地来解释一下拓扑现象?

  王:拓扑学本身确实相对来说比较专,比较深奥,很难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但拓扑现象我觉得可以用这个简单的小游戏,或者一种方式来展示一下拓扑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一根绳子两手拽住。在不松开两手的前提下看你是不是能打结,无论你怎么绕这个圈永远也打不上,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封闭的环,没有结头是不可能打上结,所以你看我再做一遍,但是如果用拓扑学的原理,我让它连续变形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它就打上结了。请您两只手各拽住我的绳头,注意其实我的两手并没有交叉,但是这边的连续变形发生变化了。

  周:这是连续变形变到你那儿去了。

  记者:我一拽就能拽出一个环来了。

  王:刚才说如果一个封闭的环你是没法打结的对吧,但是从拓扑学角度来说,你只要把你连续变形的位置摆好,就是如果你自己能够处于打结状态,那自然这绳就打结了。比如我举个例来讲,现在我先把自己形成一个打结的状态,这时候你就把这个绳结搁在我手的上边,这个绳结搁在我这只手这儿,绳子并没有打结,但是我自己的手打了一个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是绳子也打了一个结,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拓扑(现象)。

  周:这结就从胳膊上转移到绳上。

  王:就从胳膊上转移到绳上,刚才是从我这边转移到你那边,它就是一种连续变形。实际上这就是拓扑学现象里状态的转移,就是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由此产生一个奇妙的现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九连环里头很重要的状态的连续变化、连续的改变就是拓扑现象一个很经典的说明。

  周:再比如说马蹄锁,这个简单。

  记者:这是要干什么?

  周:你可以解一下试一试,这叫游离环,把这个游离环解下来,你可以试一试。

  记者:它两头都是鼓起来的。它不可能把这个环摘下来,

  周:看似不可能,实际可能,这就是拓扑的魅力,它作为一个整体,我们不破坏它,但我还要把游离环拿出来。这个部件叫马蹄,它的直径小于马蹄的宽度,这样是不可能下来的对吧。你看,现在连续变形,连续变形。

  记者:就这么简单。

  利用物体的连续变形来改变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连环类玩具的共性,而这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拓扑现象。拓扑学,这门诞生于19世纪的的现代几何学科,古代中国那些连环玩具的发明者还不可能掌握它的原理,但是,这些不知名的发明家显然已对拓扑现象有了朴素的认识,他们由此解开看似复杂的连环,并且设计出更多的新式连环。

记者:我看这个简单的环一下就解出来了,大概一秒钟的时间。那么其它的环复杂多了,比如九连环需要多少步才能解出来?

  周:九连环如果就这个状态的话,九个圆环都在横梁上,叫九九归一状态,以这儿作为起点把它解下来需要341步。

  记者:341步?

  周:对,一般的人就6分钟左右。

  记者:九连环我们都知道它的步数了,那么十连环、十一连环,它的步数是不是也能计算出来?

  周:有一个法国人在17世纪,1685年出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中国环的,就是九连环,他给出了一个公式,就是无论是九连环还是八连环、七连环、十连环的解法步数公式?

  这个万能公式揭示了连环解脱步骤与环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解开连环的规律看上去似乎并不十分复杂,然而很快人们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所有的连环现在我们都可以解。

  王:从理论上我想是。

  周:你比如九连环,我的速度是6分钟左右,如果是10连环,你说我需要多少分钟?

  记者:那应该是12分钟吧。

  周:11连环就24分钟,依此类推,17连环就需要一昼夜以上。

  记者:17连环就需要一昼夜?

  周:对。我再增加到33连环,假定你一出生就会解连环,不吃不喝不休息,不知疲倦,永远不生病,还不出错,你还要很长寿,那么需要多少时间呢?180多年。

  记者:这就是这种几何增长的可怕之处,需要花那么长时间。所以到了33连环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够完成它,这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记者:现在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连环游戏有多少种?

  周:至少有上千种吧,我个人收集的有六百多种,九百多副。

  记者:在上千种的连环游戏当中,可以说各种各样很多了,为什么九连环最有名?

  王:为什么刚才的马蹄锁没有像九连环那么出名,因为它一秒钟、两秒钟就完成了,带给你的快感和挑战性相对来讲比较短暂。而九连环即使你知道规则,你要完成它,可能普通人起码也要六分钟,这种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享受,如果放在体育竞技的角度来说,它还是一种比赛,比如说我解三分钟,你解四分钟,它包含了这些因素,所以它的这种代表性就显得比较强。

  记者:那么我们在节目的最后,无论如何也要告诉大家怎么来解这个九连环,它困扰着好多人,据说您有一个解九连环的祖传秘方是吗?

  周:那谈不上,就是九连环的口诀,二十个字非常好记。“上俩下一个,再动后一个;上一个下俩,再动后一个”。

  记者:就这么两句话,就能解开九连环?

  周:对,我给你演示一下,咱们从这儿开始,上一个,就是上第一环,下俩,同时下第一环和第二环。

  记者:这就叫上一个下俩。

  周:对,再动后一个,动第一串后边一个。现在第一串四个,动第五个。

  记者:这个后一个,指的是……

  周:第一串后边的第一个。然后上俩下一个,再动后一个。现在第一串两个,动第三个。第三个在横梁下边,动只能向上动,把它挂上横梁。

  现在第一串六个,再动后一个,下第七个,依此类推。

  记者:这样就解开了?

  周:对。

  记者:这么一个简单的口诀,就两句话,就能把一个平时我们看似永远也解不开的九连环解开了,非常的简单。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也都看清楚了,您可以试一试,给自己一个惊喜,把这个九连环解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